法律的制定、實施和完善都離不開道德規范
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道德規范對于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導性作用。在一個多元化社會,制定法律規范必須首先征求民意,而普遍遵守的道德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社會民意。過去人們通常認為,法律是一個社會的底線,而道德則是一個社會普遍價值的天花板。現在看來這樣的觀點失之偏頗。在現實生活中,道德規范體現了某些群體或者某些階層的普遍價值觀念,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規范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地尋找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并且將這些價值觀念轉化為國家的法律規范。這本身就是一個尋求共識、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立法過程,還是一個道德重建的過程。
近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并不僅僅是把道德規范寫入國家的法律文件,而是在征求多數人意見的基礎上通過法律程序將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價值判斷變成國家的法律規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爭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從整體而言,這項法律規范的頒布實施的確提醒了社會各界人士,必須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的同時,通過探視等方式給他們精神上的慰藉。這是充分體現法律價值的重要法律規范。
其次,道德規范對于法律規范具有充實的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將道德規范或者道德判斷納入法律規范之中,成為法律規范的有機組成部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立法機關充分意識到,社會關系錯綜復雜,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士在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將大家共同的價值判斷標準直接納入法律規范之中,不僅可以使法律規范更加精煉,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使法律規范更加充實。
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文件的時候,直接將那些具有特定內涵的職業道德、商業道德、社會公德納入其中,不僅可以減少法律規范自身可能出現的歧義,而且可以強化法律規范的社會認同感。譬如,執業醫師長期遵循共同的職業道德準則,將職業道德準則直接寫入執業醫師法,不僅可以提醒執業醫師遵守行業的職業道德,而且可以在法律糾紛發生時直接援引職業道德標準對執業醫師行為合法性作出判斷。法律規范這種巧妙的“借用”,不僅讓傳統的職業道德、商業道德、社會公德這些概念具有時代的氣息,而且可以借助于這些長期存在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進一步充實法律規范的內涵。
最后,道德規范對于法律規范的實施具有促進作用。“法無外乎人情”。所謂人情世故實際上就是豐富的社會道德規范。公眾之所以自覺遵守法律規范,是因為法律規范包含了他們的道德訴求,是他們道德規范具體化的表現。正因為如此,當他們面對國家法律規范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喚起對法律規范的信仰。而這種信仰來自于他們內心道德價值判斷的共鳴。可以這樣說,體現公眾普遍道德價值判斷標準的法律規范,不僅可以拉近國家與公民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公民對國家產生普遍的認同感,而且可以拉近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距離,從而使法律的實施變得更加容易。
可以設想,如果國家的法律充分體現公眾普遍的道德價值需求,那么,法律規范的實施就會成為社會共同自覺的行動。所以,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規范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地從社會普遍的道德價值判斷中尋找靈感,將那些充分體現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普遍愿望的道德行為規范變成具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規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法律規范實施的成本,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法律規范變成整個社會公民自愿遵守的行為指南。(喬新生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7-04龍海市地稅局努力提升道德講堂活動實效
- 2013-07-03省直機關組織"道德講堂"觀摩學習活動
- 2013-07-03省審計廳舉辦“干部思維模式和道德問題”講座
- 2013-07-01福鼎汽車站打造道德長廊 繼續推進文明建設
- 2013-06-30松溪縣公安局舉辦首場“道德講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