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建設中的霍口畬鄉“畬山水”景區
東南網7月2日(本網記者顏財斌)走進現在的福州羅源霍口畬鄉,風景優美的畬山水景區,格局有致的農家小院,寬闊的水泥村道……眼前的一切讓你無法與臭氣橫溢的“養豬村”連系在一起。近日,福州市“網絡媒體縣區行”采訪團來到福州羅源霍口畬鄉,感受這個少數民族鄉村生態變化。
從“養豬村”轉為“菌菇村”
“臭氣熏天”、“污水橫溢”……說起六七年前的霍口畬鄉,這便是唯一印在村民腦海中的印象。
霍口鄉統戰委員柯汀標在霍口鄉工作已經很多年,見證這個鄉的前世今生。他指著村內的一條清澈流淌的溪流告訴記者,以前霍口鄉的大部分年輕村民都選擇外出務工,只有年老和幼小的村民依然守候著這個村莊。而沒有外出務工的村民,他們在慢慢地開始了以養豬為主要產業的謀生方式,“幾年的養豬經驗,農戶們也稱為了專家,產崽、治病、防疫,樣樣精通,而且規模越來越大,但村內的環境則越來越差,水質污染嚴重”。
走進現在的畬鄉霍口,眼前的水流清澈,通往家家戶戶的路都已經鋪上了水泥,道路兩旁和家門口的院子都種植綠樹,村民們除了耕作門前的一畝三分地外,還種植發展菌菇產業,努力著從目前火熱的“林下經濟”中分的一杯羹。
“與養豬產業相比,菌類產品獲利更多,保存更久且不受一些自然條件限制。”嘗到甜頭的肖先生是第一批轉行做菌菇種植的村民,他給記者簡單地算了一筆賬:以2萬元本錢為例,購買一頭母豬經過配種后每年產20只小豬,每只小豬銷價500元,一年差不多可獲利1萬元;但如果以2萬元成本種植菌菇,每年差不多可產8000袋,每袋以2000元銷售,每年可獲利1.6萬元。不僅盈利上大大超過了養豬的效益,在生活中的空閑時間、舒適度、環保衛生等方面也比養豬有優越性。“豬肉類產品受到的限制太多了,其中不易保存和市場波動大就是最大的影響;而菌菇類容易保存的特點無疑就可以降低了我們生產成本,還有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菌菇產品日益受歡迎,銷路一般不愁。”肖先生感慨地表示:目前養豬人越來越少,發展林下經濟的村民越來越多,有的還拆除了豬圈,翻新了居家環境,生活比以前有質量。
據了解,五六年前霍口鄉養豬業最高峰時達幾十萬頭,產生的垃圾和污水肆意排放,生活環境污染嚴重,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臭氣。盡管村民感覺到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生活質量降低,但是大規模養豬產生的利益使得惡性循環的加劇。2007年,羅源霍口鄉針對該情況啟動轉業動員工作,挨家挨戶作動員,讓村民認識到養豬對環境的破壞,對比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漸漸地村民由嘗試性的轉業生產菌菇到放棄養豬業全身心地投入到菌菇類產銷中。與此同時,霍口鄉對原有的鄉村環境進行整修,建立了公共活動場所、垃圾焚燒爐、公廁等,增設垃圾箱、文化宣傳欄,并治理了該鄉轄區內的污染溪流。
如今,走進羅源霍口畬鄉,郁郁蔥蔥的綠林,整潔的村舍庭院,清澈流淌的溪誰,還有清新的空氣,總會讓人留戀與此,更無法再與幾年前那臟亂差的“養豬村”連系在一起。據羅源霍口鄉政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該鄉加強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先后成立了1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食用菌、毛竹、苗木、中草藥、油茶、茶葉、淡水養殖等特色產業。全年栽培食用菌1000萬袋,建立兩個4000多畝的毛竹示范基地,種植花卉苗木910畝、名貴中草藥600多畝和油茶、茶葉5000多畝,發展中華鱘、錦鯉等名貴水產品,成立食用菌、筍竹、茶葉的加工廠。此外,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農之歌畬山園”休閑農莊,發展山地養殖、果蔬種植、淡水養殖、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休閑農業觀光園。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