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地圖:
從“南糧北運”到“北糧南運”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王紅茹郭芳 實習生 李雪 | 北京報道
從“南糧北運”到“北糧南運”,農業中國經千年形成的糧食分布格局是在最近的30年間被改變的。
糧食主產區有的還不能自足
“最靠得住的還是黑龍江”
在過去的30年里,曾經肥沃的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從傳統的糧食主產區,蛻變成了現代的工業城,那些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北部地區則承擔起了糧食主產區的重任。中國的糧食生產于是向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個省份集中。
至2008年,北方糧食生產已全面超越南方,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4. 79%和53. 44%,南方糧食面積與產量占全國的份額則減至45. 21%和45. 66%。“南方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太快,這導致耕地減少的速度也太快,糧食保障已經靠不住。”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最靠得住的還是黑龍江,中國50%以上的增產來自黑龍江,黑龍江在中國糧食領域的地位已經舉足輕重。”
李國祥的研究結果顯示,1990年—2010年,中國糧食的供求格局已大致形成:當前糧食供給有余的主要是東北區(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冀魯豫區(河北、河南、山東),長江區(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西北區(甘肅、內蒙古、寧夏、山西、陜西、新疆)供給平衡略有余,供給不足的主要有東南區(福建、廣東、海南、江蘇、上海、浙江)、京津區(北京、天津)、青藏區(青海、西藏)和西南區(廣西、貴州、四川、云南、重慶)。
其中,東北區、冀魯豫區在全國糧食安全保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東南區、京津區則相反,供求失衡日益嚴重,自給能力不斷下降。這種分化最終導致了“南糧北運”向“北糧南運”的轉變,并且,這一格局在進一步增強。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