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18億畝紅線,這是一種理想,但能不能保住,這要打一個問號。”浙江省寧波市一位要求匿名的農業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并不太樂觀,“失去的都是糧食生產條件最好的土地,占補平衡回來的土地大多很差,一般是到山地上開一點、荒地上開一點、灘涂上再圍墾一點。”
耕地占補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一項耕地保護的基本制度,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補充相應的耕地,以保證耕地不減少。
但被扭曲的土地占補平衡政策對糧食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以寧波為例,該市一共有360萬畝的耕地,310萬畝是(種植糧食的)基本農田。“這么多土地是存在的,沒有虛假,但真正能用的耕地只有二百五六十萬畝,剩下的100萬畝占補平衡回來的耕地非常貧瘠。”
李國祥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中國耕地資源中,70%屬于中低產田,且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耕地水土流失、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比較嚴重,由此導致的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耕地質量,好的土地往往用來城鎮化,這對我們糧食安全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在良田被占用之后,我們能不能改造出土地資源跟水資源相匹配的良田來?現在看來,耕地與水資源不匹配的矛盾很難解決。”李國祥說,土地和水資源的問題始終是制約中國農業產量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北方地區有大量的耕地,卻缺乏水資源。例如新疆,我們現在把新疆當做后備耕地,解決水的問題卻很難。”
現在看來,這個“后備”仍然是一個相當遙遠的事情。
李國祥最后還是把希望放在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上。“當前中國城鎮化的方式仍然粗放,未來怎么提高城鎮化的質量,盡量地少占耕地,這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徐小青指出,“關鍵還是決心問題,如果下決心一定要保住(18億畝紅線),還是能保得住的。”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