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增速何來?陳錫文分析,糧食的工業用量在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城鎮化過程中,每年1700萬農民進城成為市民之后,從農產品的生產者轉成了農產品的消費者,其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變化。
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突出體現在對農產品的消費差距上:他們從以谷物消費為主,轉而消費更多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僅以2011年的情況看,對新鮮疏菜的需求,城市居民比農民高出28%,植物油高出24%,肉類高出51%,家禽高出136%,禽蛋高出87%,水產品要高出兩倍……毫無疑問,這些需求都需要大量的糧食進行轉化,間接地導致了糧食需求量的增長。
而在未來,可以預見,無論是人口增加、收入增長、城鎮化以及膳食結構的改變,還是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都將使得生產增長與消費增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秘書處和經合組織(OECD)聯合編寫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預測了這一趨勢:未來10年,中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將略快于產量增長,消費量年均增速將比產量高0.3%。
陳錫文推算,2010年,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已經相當于在境外使用了6.3億畝國土面積。按照中國目前的農業生產能力,至少需要30億畝以上的國土面積才能滿足需求。“但我們18.2億畝耕地轉化成播種面積,大約只有24億畝。(編者注:一畝地如果一年能種植三季作物,即視為3畝播種面積。)缺口在那兒擺著呢,隨著城鎮化繼續發展,缺口還會越來越大。”
“糧食‘緊平衡’,這是我們現在的狀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即使是在實現九連增之后,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相關政府文件,均十分強調糧食“緊平衡”。
所謂“緊平衡”,指的是糧食供求的緊張關系,即基本能滿足需求,但地區之間、糧食的結構之間差異很大,有余有缺。
在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看來,這是一種脆弱的平衡,經不起任何風險。“例如,戰爭、動亂、災難來了,糧食就有困難了。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
馬榮榮所在的浙江省即是缺糧大省。“上海的糧食自給能力大約為10%,近90%要靠省外調入;浙江只能自給1/3,其他2/3主要依靠黑龍江、江西、安徽三個省份供給;北京、天津、廣東、福建等省份均不能自足。”馬榮榮對《中國經濟周刊》說,這樣的糧食安全基礎很薄弱。
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糧食供求關系格局,也將是一個長期的態勢。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