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供求矛盾
東北馳援東南
在糧食分布及供給的現實格局下,解決區域性供求矛盾成為一個全局性的問題。各缺糧大省份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來解決缺糧問題,以保障“米袋子”。
自給率最低的上海,其糧食安全最早是由毗鄰的江蘇省保障的。然而,隨著蘇南經濟的崛起,蘇南的糧食已很難自足,蘇北地區的供給也很難滿足整個長三角地區。
2004年后,上海與黑龍江省的糧食合作變得十分密切,幾乎每年,兩省市的黨政主要領導均要會面,簽署糧食產銷合作的協議或項目。
2011年,上海在黑龍江虎林建設糧食基地,上海良友集團與虎林綠都良友有限公司簽署糧食合作項目,以投資控股形式參與糧食購銷管理,每年保證50多萬噸優質大米運銷上海,占上海全年大米供應量的1/5強。
比上海先一步與黑龍江合作的是浙江。
根據《中國經濟周刊》的統計,2012年,浙江的糧食自給率大約只有35%,其余部分只能靠外調,黑龍江、江西、安徽三個省份是“養活”浙江的最主要省份。
早在2000年初,糧食緊缺的浙江就提出了向東北“大糧倉”要糧的思路,在全國率先與黑龍江開展省際糧食產銷合作。
時任黑龍江省長的張左己還承諾,黑龍江要為浙江放開糧食購銷市場,決不搞地區封鎖,不哄抬糧價。
浙江也在采取一些方式力爭自保。“因為確實也擔心,萬一真的糧食短缺以后,不給運出來。”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
彼時,浙江省解決糧食短缺的思路是:一方面,將東北的糧食企業引到浙江來加工;另一方面,動員浙江的農民到黑龍江廣袤的三江平原去租地耕種,浙江則不再大規模地發展農業,而是全力投入到工業化中去。
馬榮榮說,浙江人去了黑龍江之后花了很大精力,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邊所有的土地都能發展你想發展的東西,例如,北方的水不均衡,租賃的土地基礎設施差,好地,當地農民都留著自己種。”不過,還是有浙江的農民留在那里,最后成了農民老板。
廣東的糧食自給率比浙江的情況更差。廣東省統計局曾發布《2007年廣東農業農村經濟情況及2008年展望》稱,廣東糧食自給率不足40%,年缺口達2400萬噸,需要從湖南、江西、廣西、安徽等省份調配,是內地第一缺糧大省。這種情況沒有在改善,而是在加劇。
《中國經濟周刊》的統計結果顯示,2012年,廣東省的糧食自給率不足33%。
更為糟糕的是,作為廣東最主要糧食調入來源的湖南,大米正面臨著重金屬污染的威脅。這使得廣東人憂心忡忡,怎么解決安全大米的來源問題,或將成為當地政府頭疼的問題。
李國祥認為,相對幸運的是北京,供應北京市場的大米主要來源于黑龍江。他認為,遠離高度工業化的黑龍江大米,是相比之下,中國比較安全的大米。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