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能剪:家鄉(xiāng)美景入畫來
“剪紙是一個文化載體,在閩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目前我們對于剪紙內容的創(chuàng)新點就立足于閩北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校長呂國娟一面說著,一面拿出一本《閩北情 中國夢》的剪紙作品集,里面收集著近年來孩子們以閩北民俗為主題的剪紙作品。
作品集里,《秀美玉女峰》、《四鶴呈祥》、《樟湖蛇節(jié)》、《夏道三月三》等剪紙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采訪這些小作者時,記者發(fā)現他們不僅會剪,而且說起這些民俗也是頭頭是道。六年級學生劉夢妮是《樟湖蛇節(jié)》的作者,在這幅剪紙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和媽媽一起到延平區(qū)樟湖鎮(zhèn)體驗了一回熱鬧的蛇節(jié)。回家后,在剪紙過程中,她將所見的蛇王廟、蛇王游行等場景用剪刀“畫出來”,其中生動的童趣,獲得了不少專家的好評。
六年級學生楊佳玲是反映閩北特色民俗的作品《夏道三月三》的作者。她祖籍閩清,這個暑假她有個更大的目標就是回到老家農村走走,創(chuàng)作一些特色民俗剪紙。在暑假結束時候,她會帶上剪紙作品和同學老師一起分享難忘的暑假。
人人樂剪:樂在服務社會中
2008年汶川地震后,學生們自發(fā)組織了一場《牛年送祝福 愛心見行動》主題剪紙義賣活動,并將義賣所獲得的款項全部捐贈給地震災區(qū)。
近年來,揚真小學還先后舉辦了《七彩剪紙為奧運喝彩》、《平安校園》、《讀書樂 剪紙美》等大型現場剪紙展示和愛心義賣活動。
揚真小學的剪紙活動成為孩子們聯系社會生活的一條紐帶,通過剪紙活動服務社會,表達他們對社會對生活的思考。剪紙帶來了德育的新成效。
如今,每逢年節(jié),揚真小學的學生們都會為學校附近社區(qū)里的空巢老人和殘疾人送上自己剪的福字和窗花,并且在老師和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上門為他們貼上。六年級的學生楊靜怡告訴記者,每年春節(jié)前,她都會和同學們看望學校附近社區(qū)的空巢老人劉奶奶,為腿腳不便的劉奶奶送上祝福,每次總讓她喜出望外。(許斌 文/攝)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