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聽潮
文化的力量
劉輝
游走于閩北大地,常能感受到朱熹的印記。
就在建陽書坊,雖不為朱子文化而來,但路過一片荒地時,同行的當地人不自覺地向我們提到朱熹。朱熹在此創立同文書院,其著述就借當地刻書業興盛之便利,刊行天下。
這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種積淀,長期浸潤于人的內心深處潛藏,生生不息。
朱子文化,是由朱熹的理學思想及其生平活動的遺跡遺存組成的文化體系,是繼孔子之后為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再一次系統性的繼承、整合與創新。
朱子學作為民族潛意識已經沉淀為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對于朱熹以后700余年的中國政治生活、文化結構、思維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乃至生活方式,產生超越感觀直覺的深遠影響,內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文化的力量在于“化人”,是以文化人的過程。千百年來,朱熹在中華文化史上烙下格物窮理的探索精神、兼容并蓄的開放精神、自我否定的科學精神、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等一行行深刻足印,其蘊含的大量關于倫理道德思想和正心修養的理論,經過數百年來的不斷修正、改造和完善,早已融匯在中華民族的思想行動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講倫理、明道理,以理說情、自我節制,立志發奮、注重氣節,重義守信、孝順謙和、敬業樂群等美德。對朱子學進行揚棄,吸納其合理“內核”熔于時代之爐,將轉化為民族復興的內在精神動力。
豐富的文化資源并不會天然地轉化成強大的文化力量。長期以來,我們缺乏把文化資源作為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意識,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缺乏前瞻性、系統性,存在浮躁心態、短期行為,開發性破壞、破壞性開發問題比較突出,豐富的文化資源沒有釋放出應有的價值功能。
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時間,需要舍棄追逐功利的心態,需要充滿內涵、底蘊的推動力。對于剛剛起步的朱子文化品牌打造而言,同樣需要一點耐心、一份精心、一種用心,需要滴水穿石的堅持與專注。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