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五夫紫陽樓前的樟樹,為朱熹當年手植。丁書青 攝
一聲嘆息,朱子勝跡藏深閨
時近正午,賞荷的游客漸漸散去。紫陽樓前的荷塘邊上,一個孩子在哭鬧,母親教育他“要講理”。
這位母親怎么也想不到,就這樣一句口頭禪式的詞語,與那位先哲或有聯(lián)系。
“朱熹把以往的‘尊天’上升到‘講理’,如今常說的‘講理’與朱熹的理學思想有很大關(guān)系。”常年從事朱熹思想研究的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張品端表示。
武夷山隱屏峰下九曲溪畔的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書集注》的地方。導游多吆喝——“這是朱熹講課的地方,大家有時間就進去看看,不過注意集合時間”。得來的是不少青年人關(guān)于“朱熹是誰”的疑問。聽慣了讀書聲,精舍內(nèi)原址保存的兩段殘墻是否該發(fā)出誰解我心的提問?
建陽市小湖鎮(zhèn)葛墩村,彎彎山路邊有座朱源寺,相傳因朱熹在此住過一夜而得名。
寺廟法相莊嚴,偶有游客好奇入內(nèi),不知何以得名,有人揣測是朱元璋,告之以朱熹,唯諾諾而已。
建陽考亭村,朱熹晚年定居于此,并在考亭書院講學。考亭書院門口那立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的石牌坊尚存完好。現(xiàn)存的書院屋頂,早已在前幾年的冰雹災害中千瘡百孔,書院周遭雜草叢生,荒敗狀不忍目睹。
如今的考亭村已是遠近聞名的鄉(xiāng)村休閑游目的地,不過,走過路過的游人,有心來此書院瞻仰的又有幾人?即便僅僅拍照留念的,也少之又少。
回望朱熹一生,從尤溪呱呱墜地起,生命的絕大部分時光流連于閩北,這里成為他的寓居地、成長地、終老地,相關(guān)的文化遺存豐富多彩。然而有資源不等于有知名度,甚至不等于有認可度。
一個花絮。武夷山申報雙世遺時,朱子與孔孟的傳承關(guān)系竟受到歐美評委的質(zhì)疑。幸而申報小組拍下的一段視頻中,有興賢書院保存下來的當年的四個磚雕漢字“洙泗心源”。洙泗是孔孟故鄉(xiāng)的兩條河流,在此借指朱子與孔孟的文化淵源關(guān)系。看了這個視頻,評委們信服了。
武夷山列為世界雙世遺已十幾年,可朱子文化品牌依舊深藏閨中。
“每年專為朱子文化而來武夷山的,只有幾百人,這還包括不少相關(guān)學術(shù)會議請來的客人。”福建省武夷山旅行社老總朱日忠頗感無奈,目前朱子文化旅游線路只有極少的旅行社開設(shè),而且基本沒有客源。“游客只聽說來武夷山必游天游、坐竹排,誰會認為不參觀朱子文化景觀會遺憾呢?”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