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黃坑的朱熹墓,不時有游客前來瞻仰。張貴興 攝
一次傾聽,古鎮先哲留跫音
6月17日上午,武夷山市五夫鎮,荷葉田田,荷花正盛。
打開紫陽樓大門,姜東成向我們滔滔不絕介紹起朱熹在當地的遺跡。
五夫里朱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興賢書院院長、福建省朱子理學研究會理事……名片上一系列的頭銜,都昭示著姜東成作為當地朱熹文化傳播者的地位。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
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老人都說常飲此水能才思泉涌,流傳很久了!”姜東成特別強調。
從14歲來五夫求學,到遷居建陽考亭,朱熹曾有40多年在此鄉居,五夫鎮的大街小巷、山水田園,到處可尋朱子當年印記。
從靈泉及紫陽樓出發,過五虹橋,經興賢古街,穿幾條街坊,來到“朱子巷”,這是朱熹當年前往興賢書院講學的必經之路。現存138米的巷子,曲折蜿蜒,兩側雨蝕風侵的黃墻黛瓦,腳下歲月磨洗的鵝卵石,都訴說著理學宗師在此留下的深痕。
回到紫陽樓,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至今引得無數人對它頂禮膜拜。
穿越歷史煙塵,古鎮文脈歷800多年而至今猶存。
踏進鎮里的武夷山市朱子學校,濃厚的朱子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宋代風格的學校大門、高挺的朱熹銅像、朱子文化園、朱子文化講學堂等相互輝映。
“……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朱子家訓》從課堂飄出。一直以來,朱子學校重視將朱子文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朱熹的思想文化。學校組建了朗誦隊、朱熹經典誦讀興趣小組、合唱隊等,并定期開展“朱子文化”主題班會課、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每年新學期開學時,全體新生和參與教師還會身著漢服,在紫陽樓前舉行隆重的敬師禮。
11歲的小朋友胡可盈,雖不是本地人,但說起朱熹的生平事跡及一些詩詞作品,頭頭是道。附近的紫陽樓和興賢古街,是她和同學們休息時常游玩之所。
“我們學校就是要延續朱子文化,把朱熹思想中對孩子有益的東西傳給學生,成為鼓舞學生成長進步的精神力量。”校長江錦平說。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