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集約用地 廈門先行先試
率先探索土地在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方面的引領支撐作用
觀音山營運中心 鄭曉東 攝
東南網6月25日報道(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 林世雄 蒙少祥 通訊員 王夏兒)
核心提示
6月25日是第23個全國土地日。今年的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為“珍惜土地資源,節約集約用地”。
作為一個土地資源匱乏的城市,在如何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用方面,廈門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與大膽創新,許多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為廈門全面推進跨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綜合配套改革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當前又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實保護耕地,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走出一條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關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計,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條根本方針。
廈門的土地資源也是非常匱乏,如何才能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用呢?
一直以來,廈門市把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作為保護土地資源的有力抓手,把貫徹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不斷完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嘗試創新耕地保護機制,為廈門全面推進跨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綜合配套改革打下堅實基礎。在福建省2011年度設區(市)集約用地考核中,廈門市位列全省第一。
規劃先行
嚴格節約集約用地
一個新的特點是,經濟發展目標由注重經濟建設向經濟增長與保護資源相協調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式增長向集約內涵式增長轉變。
如何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先從土地規劃抓起。廈門市在編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整合了交通、水利、環境保護、農林、海洋漁業等其他相關規劃,有機銜接了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一心兩環、一主四副(八片)” 組團式空間格局,充分考慮了生態城市建設、生態綠楔、水源保護地、填海造地、農業發展用地,突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以總體規劃統籌各區域、各行業發展用地。按照“有保有壓,集約用地,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統籌安排土地利用計劃,保障合理用地需求,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布局、結構和時序安排。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