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工藝精細復雜
“這是一門精細的手工活,工序繁瑣,大小程序加起來估計有三四十道,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就會有偏差。”翁榮富感慨地說,“我們做的不僅是桿秤,同時還有良心。”
“做秤選用的木桿較為挑剔,需要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遇水不易變形的材料,如柞櫟木、紅木等。”翁師傅介紹說,為了保證木桿不開裂,選用的材料要在干燥處堆放兩個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經過刨桿,變成了粗細均勻變化的圓柱體,再用細砂布沾水打磨光滑。經過測量后,裝上“叨子”、秤盤或者秤鉤,然后給木桿兩端套上銅皮,既美觀又能減少磨損。這樣,一桿桿秤便初現雛形。
接著便是確定桿秤零刻度,即“定盤星”。定盤星的位置很重要,是后續工序的基礎。確定完“零刻度”后,下一道工序則是“釘秤花”。一桿秤上有多少秤花,便需打多少眼,一桿最大秤重15公斤的桿秤要鉆近300個眼。之后將一段段細鋁絲插入眼中,折斷、銼平,留下一個個星點“秤花”。數百個眼,幾百次穿插、折斷、銼平,這道程序尤其考驗制作者的耐心。秤花的原材料也很有講究,一般選用銅芯或鋁芯。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均勻地刷上一層石灰水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風干后即用清水沖洗凈桿秤,晾干;再用砂紙沾水打磨,讓秤桿光潤、上面的刻度即“秤花”更易辨識。
制秤技藝面臨失傳
普普通通的桿秤,多少年來已經成了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標尺,傳說它是魯班運用杠桿原理發明的。
“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了,商品交易增多。那時雖然也有磅秤、彈簧秤,但桿秤便于攜帶、好用、價格又便宜。因此,人們選擇最多的還是桿秤,那些年做生意的多,一天就能賣出幾桿秤。”翁師傅回憶說。
“現在的手工桿秤不好賣了。電子秤比這個方便得多,做生意的都用電子秤了,桿秤生意慢慢地走下坡路。一桿15公斤新秤賣40元,沒賺頭,賣不出去,吃飯都會成問題。”翁師傅告訴記者,做桿秤是件很費時間的純手工技術活,后一輩的人也無意學習,家傳的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境地。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2-26漫步永春五里古街 倔強的人仍在堅持傳統工藝
- 2012-06-06傳統工藝重放異彩 平和縣群眾“文化產業”淘金
- 2012-04-102012年度福建傳統工藝美術專項資金扶持接受申報
- 2012-01-11上杭舉辦民間傳統工藝作品展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