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思親 張燕娟)這幾天在廈門,關于公益的話題,在海峽論壇的平臺上被頻繁提及。作為今年海峽論壇的亮點之一,公益論壇不但邀約來諸多嘉賓分享經驗,更是直接給予臺灣公益模式足夠的展示空間,吸引諸多大陸公益界人士交流分享。
模式1 運用媒體推動公益
如何才能快速推動慈善或公益事業成形?最簡單快速的方式莫過于通過媒體。在公益論壇中,來自臺灣的優秀公益團體分享了運用媒體推動公益的成功模式。
“媒體是公益行動的重要動力,媒體發現陰暗角落,看到不平的社會現象并進行報道,馬上可匯集有錢、有權的人響應,幫助解決問題。”知名媒體人、公益人趙怡認為,在實現社會公益的過程中,媒體是重要動力,扮演著催生角色。
作為臺灣媒體公益的典型代表,東森基金會執行長李傳偉舉例說,臺灣的原住民中,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放在家里,無人照料,經媒體報道后,吸引大量社會人士自愿幫助。
李傳偉說,對于那些家庭困難的原住民孩子,通過媒體報道,社會各界共同啟動了“愛的早餐”計劃,為他們送去免費早餐。“在臺灣,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記者看到臺灣一些地方沒有面包店、小孩子餓了沒食物,報道后,面粉廠跟進捐原料,并教大家做面包。”李傳偉說。此外,臺灣有些地區看不到電視,就有志愿者將網絡遷到山區,讓小孩子從小學上網,“并與高校合作,每周派兩名教授給孩子們實行最基礎的教育”。李傳偉認為,一方面媒體自己要做公益,另一方面要考慮擴展公益服務層次。
模式2 公益要營銷,狠狠地營銷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公益和企業行為不同,應該是純粹的、不需要宣傳和營銷的,這種觀念其實錯了。”來自臺灣中華小腦萎縮癥病友協會的秘書長李和謙說,每一個單位在做公益時,只要涉及服務,就已在營銷了。“和企業不同,公益團體不能盈利,所得要繼續做公益。”
李和謙說,一項長久的公益需要龐大的人力和物力作支撐,只有將活動宣傳出去,才能讓社會上更多人知曉,參與人就多,進而保障公益持久完成。所以,公益一定要營銷,在做公益時要很大聲,讓大家知道。“我們協會全部經濟來源都來自于捐款,如果將公益當做一種服務,你完成了任務也是一個營銷,你只要做得好,捐款就會源源不斷,公益才能做下去。”李和謙說,唯有不斷營銷,援助公益的錢才不會中斷。另外,公益團體需要通過營銷和宣傳,告訴大眾“錢怎么花的”。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6-13公益,可以不遠
- 2013-06-09廈就業新政解讀:保安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有補貼
- 2013-06-08海滄區加大公益廣告宣傳助推文明城區建設
- 2013-06-08福州市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做好“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