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類收集,有效處理。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組織村制定詳細垃圾分類和處理方法明細表,引導村民分別放置,便于有效收集和科學處置。一是推行有機垃圾就地還田。引導群眾將地瓜藤、花生藤、甘蔗葉和生活中剩菜、瓜果皮等易分解的有機物分揀出來,送往田園,就地漚肥,并聘請4名監督員,強化日常巡查監管,減少房前屋后生產垃圾亂堆亂放。二是推行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在距離村莊500米外的山澗設置建筑垃圾堆放點,做好場地平整和標識設置,聘請2名專職人員,負責跟蹤督促村民將建筑垃圾運送到指定堆放點,避免了建筑垃圾與其它垃圾混為一體,從源頭上減輕農村垃圾收集量、轉運量、處理量。三是推行可回收垃圾上門回收。根據人員分布情況,徑侖村聘請4名可回收垃圾管理員,采用劃片分區的方式,負責上門回收可回收垃圾。除了回收垃圾出售所得歸管理員所有外,徑侖村每月每人還給予100元補助,增強管理員責任感,提高可回收垃圾回收率。四是推行有害垃圾有償兌換。針對油漆水銀產品、廢舊電池、農藥瓶等難于降解的有害物品,采取有償兌換,制定兌換價格目錄,印制面值0.5元、1元、5元不等的兌換券,并將兌換點設立在村里供銷社,村民通過兌換券到指定小賣部可換取日常生活用品,村委會再向兌換點集中收購,并由枋洋鎮統一運輸處理,減少有毒有害垃圾污染環境。
三、完善機制,確保運作。堅持從責任分解、協調服務、跟蹤監管等方面下功夫,加大人力、財力等要素保障力度,確保農村垃圾治理工作規范化管理、長效化推進。一是強化組織協調。成立了以村主任為組長、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參與的領導小組,負責日常工作組織協調、檢查指導及保潔人員考核等工作。村兩委班子與村民小組長實行分片包干,強化宣傳引導、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二是強化隊伍建設。村先后組建了可回收垃圾管理隊、生產垃圾監督隊、建筑垃圾監督隊、有害垃圾回收管理員、衛生保潔隊及清運隊伍等6支專門隊伍,明確崗位職責,細化工作任務,每支隊伍由1名兩委干部負責管理監督,做到各項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三是強化日常監管。制定垃圾管理制度,與衛生保潔員簽訂責任狀、合同,實行定期跟蹤督查各片區垃圾清理、村組保潔員隊伍、垃圾分類處置等情況,規范有害垃圾兌換臺賬。同時,推行村民參與日常保潔工作評議,根據評議情況,落實保潔隊伍獎補政策,實現農村垃圾的處理、衛生的管理常態化。
實踐證明,實現農村垃圾減量化,必須依靠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并直接、間接地參與垃圾治理,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多數人制造臟亂差,少數人治理臟亂差”的被動局面。因此,我們要建設文明美麗鄉村,就應從垃圾分類開始,從身邊小事做起。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