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那天碰到一朋友,精神狀態比平時好許多,問之何故,朋友開心的說:女兒帶著我去看了場電影,吃了頓飯,去歌廳唱了歌,今天過的很充實,言語中透露著滿足與幸福。
羨慕中,不禁想起了另一在病榻中的朋友,今年52歲的她,用34個春秋年華回報著癡呆母親的養育之恩、撫養了三個幼小的侄兒長大成人、照料一個智力低下的哥哥日常起居。
她是青年農場中學一位因病而退的教師,時下奄奄一息的癌癥病人。她一生未婚,不忍拋下家里的這一癡、一傻、三幼親人。患病這三年,即便在醫院放療間隔其間,也不忘回家照顧母親與哥哥。92歲的母親兩年前摔壞了腿,從此不能行走,臥床不起,而身患重病需人照顧的她,卻還在想方設法為母親調理飲食,親自喂到母親口中,每天晚上7點-10點為母親按摩、擦身3個小時,兩年間不曾中斷,93歲的老母親被她料理得干干凈凈,精神矍鑠。
她是這個家的天。當年,她靠著當教師微簿的薪水艱難撐起這六口之家,如今當她養大了三個侄兒獨立過活,還完了蓋房而借的款,該輕松的過著后半生的時候,她卻倒下了,這片天黑了……。她就是守本份教書育人,知孝道愛親回報,不張揚不擾人,你可以忽略,卻又深深敬佩的人;是一位靜看時代進步,卻又遠離現代讓生活純樸到極至的人,她的名字叫張明志。
在我們看來,從二八年華到知天命,她經歷的苦難太多,這是我們常人所不能想象的難,可她卻認為,愛家人,撫養小輩是責任是義務,是這一生必須完成的事件。有人說過:愛是向下延展的,做長輩、父母對孩子的痛愛是不由自主的流露,那種愛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回過頭來,子女們與其對著墓碑懷念,為何不抓住愛的時機,好好愛父母愛家人一場呢?
孤獨地行走,34年的堅守,柔弱而又堅強的女子所散發的不動聲色的能量,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綜影,我也相信,孝老愛親的品格將是我們每個人堅守的道德底線。(馬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28孝老愛親模范華桂蘭照顧二十五年癱瘓公公
- 2013-03-13臺江區拗九節期間開展孝老愛親志愿服務活動
- 2013-03-11孝老愛親 濃情拗九--馬尾區開展"拗九節"活動
- 2013-01-15(平凡人·感動事):"微典型"傳遞孝老愛親正能量
- 2012-12-05何小蘭:一位孝老愛親的好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