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會改革面臨雙重挑戰
中國紅十字會改革具有雙重內涵,既要向著社會化的方向發展,又要改革既有的行政管理體制
最近幾年,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一直備受關注。在國務院進行專題部署,紅十字會自身同時也邁出重要改革步伐的形勢下,為什么社會依然對該領域的改革有著多個角度、甚至截然不同的評判?
一定意義上,這是由紅十字會自身性質所決定的。中國紅十字會作為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又是國際紅十字運動的成員,客觀上具有社會性、國際性與行政性三重特征。社會救助團體的性質決定了該組織的社會性,只有按照社會組織自身的規范來建設,才能夠真正融入慈善事業主流之中,并發揮其骨干作用。國際性的特征則要求中國紅十字會學習和借鑒各國的通用標準,展開國際間的合作。更為特殊的是,中國紅十字會客觀上還具有行政性的特質,計劃經濟體制將其內化為政府的機構,從中央到省、市、縣,均建有紅十字會機構,其工作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負責人通常從公務員調任并按照公務員體制晉升與監督。這些特征,使其與一般的社會組織和行政組織有著多方面的重要區別。
因此,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必然位于社會與行政改革的交匯點上。改革既要向著社會化的方向發展,又要改革既有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是典型的社會改革,又要同時推進行政改革。這種雙重性改革的內涵,使其面臨著相當艱巨的改革任務。
簡單的“去行政化”不足為據。即使在發達國家,紅十字系統與政府之間的聯系也相當密切。根據國務院部署,紅十字會的改革,還是要突出其社會化與開放性兩個特點,使政府背景成為一個優勢,為社會大眾建立起更有影響力的慈善項目。對一個具有公共服務職能的社會組織,公眾期盼更多的是其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項目和較為良善的社會服務,否則,無論機構自身的體制如何健全,公眾也不會有較為滿意的評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3-05-07廈門市紅會聘請5位社會監督員 監督救災捐贈工作
- 2013-04-25騙子假扮"紅會""災民" 發短信詐騙愛心錢
- 2013-04-24廈門紅會震后募捐48.3萬 為廈門慈善總會十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