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老照片:跨越140年 循跡鹿耳礁 2013-05-13 08:58? ?來源:廈門網 我來說兩句 |
仿照湯姆森1871年機位從鹿耳礁附近拍廈門島。 |
1908年美璋照相館發行的明信片Beach at the food of the Amoy Signal Station(譯為:在廈門升旗山沙灘上討小海) 。 上兩期刊登華辰預展廈門老照片引起很大反響,5月10日北京消息,這些照片均被廈門藏家拍得。期間不少讀者專家紛紛來電來郵,解讀這些影像。曾是廈門地標的鹿耳礁被討論最多,廈門前博物館館長龔潔致電稱鹿耳礁是有兩個鹿耳形狀的。收藏家林以諾給本報傳來不同年代不同角度的影像,攝影家、資深紀錄片導演高振碧趁天文大潮去按照老照片的角度重新拍攝,本期予以刊登,也歡迎讀者和專家繼續進行研討和解讀。 海西晨報報道(高振碧文/圖)鹿耳礁的地名由來已久,清乾隆《鷺江志》載:“左有劍石、印石,在海面。右有鹿耳礁、燕尾礁。”。道光《廈門志》卷四“防海略”載:“鼓浪嶼汛在廈城西南隔水相對,水程二里;東一里至鹿耳礁臨海,與廈港炮臺汛交界。”可見那時已經是海防地標。 19世紀英國紀實攝影家約翰·湯姆森,曾多次帶著笨重的器材和龐大的隊伍來廈門攝影創作,拍攝的“鹿耳礁”影像存世的至少有3幅,都是在低潮位時拍攝的。美國攝影家約翰·斯塔德(John L. Stoddard)1897年拍下它的時候,取名《中國內地的圣石》。 鼓浪嶼有規劃的建設之后,才出現“鹿礁路”。1980年《廈門市地名錄》注:“以附近海中鹿耳礁(又名牛蹄礁)為名。”從現存的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40年代的多幅老照片,都能清楚地看到這礁石浮出海面形如鹿耳的容貌。1959年8月23日,一場12級以上的強大臺風,卷起萬噸巨浪把它掀翻擊毀,千古名景即刻殉沒。 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大潮)下午3點,在熬了4個多小時后,潮水終于慢慢消退,沙灘、礁盤變得清晰起來,膽子較大的年輕人在突兀海面的巖石旁取景拍攝。關注“鹿耳礁”多年,這是我第三次到現場考證,不同的是帶著百年前攝影大師們的作品去實地比對拍攝。此時,鷺江海面中一小堆三角錐體礁石,在“鷹巖”的跟前漸漸呈現,體積雖小但在天光反襯下黑白對比特別顯眼。時空跨越140多年,約翰·湯姆森當年拍攝的景物神奇地再現,這種很容易被忽視,又不可復制的天然細節。所處的機位因海岸臺地的地理變遷略低有一米,鏡頭調到廣角端,讓鏡像更接近湯姆森那大畫幅照相機的視野,發現如今鼓浪嶼的漳州路、鹿礁路,在一百多年前都是沙灘,退潮時“鹿耳礁”和“鷹巖”突兀地站立在海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