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就像他,一天比一天衰老
德化洋山村:一個老人的村莊
4月25日清晨6點多,天剛蒙蒙亮,“吱呀”一聲響,71歲的黃景星推開家里的木門,德化縣葛坑鎮下玲村洋山自然村迎來新的一天。
不一會兒,屋頂升起炊煙,黃景星用柴火煮熟一鍋稀飯,就著咸菜,匆匆吃下早飯。
飯后,他扛起鋤頭,挑著兩個空的大塑料瓶,沿著廢棄的水渠往山里走。15分鐘后,他來到一眼山泉前,用塑料瓶裝上水,然后往回走。這是他的日常用水,一天做飯、燒水要用8瓶。“今年春天沒有雨水,山泉干涸了,吃水變困難了。”他說。
取完水,黃景星換了一套裝扮,頭戴一頂破帽子,身著秋衣和有多處補丁的褲子,帶著鋤頭下地了。地里的青菜長勢不錯,這是他常年的配菜。“想買肉,出去一趟不容易,得先走1公里左右的山路,再沿著公路走兩三公里才能搭到車。然而,班車少,萬一搭不到車,只能走路,要花2個多小時。”他說。
老屋一旁的幾畝田里種著稻子,但收成不是很好。黃景星說,每年秋收時,山里的野豬總趁著夜色跑到地里糟蹋糧食。
11點左右,從地里回來,走到廚房,黃景星將早晨剩下的半鍋稀飯加熱,從吊在房梁上的竹籃內取出兩小碗咸菜,又是一頓。午后,黃景星坐在門檻上,抽起了水煙。他茫然地望著遠方的山巒,山間空無一人,這讓他感到寂寞。家里的一臺舊收音機成了他的寶貝,但只能收聽到幾個帶有雜音的電臺。
下午,黃景星決定帶記者去林子里轉轉。
走進山林,他指著一丘丘長滿雜草的荒地對記者說:“以前,這些可都是能出糧食的好田地。”
黃景星告訴記者,上個世紀初,洋山村因為山上竹子多,曾經開辦過造紙廠,村里有十幾個姓、上百人口。到上世紀90年代,村里的人開始往外遷,村莊慢慢衰敗,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只剩下四五戶,如今僅剩他一人。先是年輕人出去,后來四五十歲的人也跟著出去,再后來,老人和孩子被接走了。搬走的村民,有些搬到下玲村,還有一些掙到錢后在縣城買房子。就這樣,老家的房子慢慢被遺棄了。
起初,在過年的時候,還有一些村民回來給老宅貼對聯,在村里放鞭炮。再后來,連這些事都省了。黃景星說,以前過年還能熱鬧一陣的小村莊,現在一年四季都很冷清,洋山村就像他,一天比一天衰老。
黃景星一生未娶,既無兄弟也無子嗣。一個人住久了,他慢慢地養成了記事的習慣。在他的房門口、墻壁上,到處都貼著條子。“2007年7月15日,羊食稻葉7棵、觀音豆9棵。”“2009年12月28日,電力公司來我家,送方便面一箱,花生油約5公斤,糖果一袋及對聯一副,實是感謝。”他不但記下來,甚至連方便面的箱子都舍不得扔。“有時找不到人說話,我就用筆寫一寫,和自己說說話。”他說。
記者離開時,黃景星顯得十分不舍。在他身后,整座山頭漸漸被黑暗吞噬,傍晚6點半了,那是他上床睡覺的時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4-11龍文區郭坑鎮著手建設“宜居村莊 綠色村莊”
- 2013-04-04漳州村民牽手讓村莊變成公園 村民“坐地生財”
- 2013-04-04“美麗鄉村”建設重視保潔 晉江三村莊面貌改觀
- 2013-03-15福清市陽下街道溪頭村:寧靜村莊美如畫
- 2013-01-31泉州臺商投資區營造整潔村莊環境 雕琢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