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五月,進入初夏,風光明媚,美景處處,正是旅游的好季節。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外出旅游,總要帶些伴手禮。伴手禮是出門到外地時,為親友買的禮物,一般是當地的特產、紀念品等。前陣子,一則《莫言舊居成熱點 院中蘿卜被拔光》的微博,講述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蘿卜》被編入高中語文教材選修讀本,而他故居的胡蘿卜秧苗卻遭殃了!僅僅20天,院內便被游客拔個精光。一位中年女游客發現院內找不到任何東西,索性在院外扯了一把樹葉,還說“讓兒子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美其名曰給兒子帶個伴手禮”。
伴手禮是一項禮物,能表達送禮者最深的心意,好的伴手能使送禮雙方形成心靈的交流與共鳴。但是很難理解,這樣“順手牽羊”給兒子帶回去的“伴手禮”,真的能讓孩子從中受益到什么?
莫言得獎,靠的是觀察社會的觸角和日積月累的閱歷筆鋒。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瞻仰故居,主要的意義在于體會那種耳濡目染,通過別人奮斗的足跡給自己一定的教育與啟發。不去讀莫言的作品來增加孩子的文學涵養,反而寄希望于“沾沾文氣”走捷徑,豈不是舍本逐末之舉嗎?
另外,伴手禮不僅僅是一種物品,一種禮貌,更有自己的內涵所在。類似莫言故居蘿卜、樹葉這樣的伴手禮不僅僅是對故居的不尊重,更是在拆文明的臺。這樣的伴手禮在解釋來源的時候,無形中給孩子灌輸了一種急功近利、病態崇拜、只重利益、不顧素質的思想。這樣對內涵和精髓視而不見的拜訪故居,不僅對孩子成長毫無捷徑可言,更是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光彩的榜樣,真正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無論是企盼像莫言一樣的成功,還是出自對文學的尊重,都不應該葉公好龍,更多的應該化為提升自身修養的行動,以自身素質、品味的提升潛移默化下一代。而這種提升,最基本的,就是從不亂刻亂畫、亂摳亂挖做起,做一個有文化有素質的人,舉手投足得體大方,談吐交流文雅禮貌,無形中讓人賞心悅目。
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客游四方,文明相隨。
文明是最好的伴手禮。 (郭寶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5-09分享文明 傳遞關愛
- 2013-05-08晉江“四個結合”推進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工作
- 2013-05-08永泰縣積極備戰全省市、縣文明程度指數測評工作
- 2013-05-08武平縣開展城區交通大整治行動 倡導道路文明
- 2013-05-08寧化縣召開創建文明縣城社區迎檢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