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溪縣又有兩家村級慈善會相繼成立。從2008年12月蓬萊魁頭慈善會正式成立至今,安溪已發展各類慈善會20余家,“草根慈善”在茶鄉蔚然成風。
“民助民用”慈善模式
最近,參內瑤山慈善協會正式掛牌成立,短短幾天就收到本村愛心人士捐款120多萬元,為10多名貧困家庭送去4萬多元愛心款,村民用凝聚的愛心為困難家庭送去濃濃的關愛。
瑤山自然村現有1000多人,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經商,村里僅70歲以上老人就有50多人,還有幾戶人家處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
“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尚不足以覆蓋所有需要幫助的人群,傳統的逢年過節扶貧濟困方式,經費來源單一且靠政府財政支出,數量也有限。”李明強是該慈善會的發起人之一,在平時交流中他發現,本村活躍著一批樂善好施者,大多為出外經商的海外僑胞、知名人士、企業家,他們樂于為家鄉慷慨解囊。這使他萌生在村里成立慈善會,集合全村力量,最大限度保證本村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的想法,并付諸實施。
目前,這種本著“源于民間,用于民間”原則成立的鎮、村慈善會在安溪逐年增多,民間慈善匯聚成一股股暖流,在茶鄉大地上奔騰流淌。
弘揚農村慈善文化
“一直以來,農村是實施慈善救助最多的地方,但農村也是慈善資源開發最為薄弱的地方。”安溪縣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立村級慈善幫扶基金,是在農村普及慈善文化、開發慈善資源的有效載體。
2012年年底,城廂鎮經兜村村民孫振根的家人從獅淵慈善公會領到了5000元救濟金,這個家庭因孫振根摔傷脊柱而陷入困境。
獅淵慈善公會成立四年來,平均每年扶持幫助50多戶困難戶、10多戶成員患重病家庭,僅這兩項每年就要支出10多萬元。此外,每年獅淵慈善公會還為80多名老人發放養老金,為困難學生發放助學金,并拿出10多萬元資金作為經費,成立農村治安聯防隊。僅2012年,該慈善公會就支出55萬元用于各項慈善項目。
村級慈善機構的成立和發展,集合了鄉賢、村民的力量,“就地”解決了貧困家庭的困難問題,給予村民“看得見”的幫助和實惠。獅淵慈善公會孫火能透露,慈善資金發放主要體現為“五助”,即助困、助優、助學、助醫、助老等,并對各類救助項目列出了明確的標準,每一名救助對象均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
安溪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指出,鎮、村慈善會是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間援助”的扶貧濟困新模式,有助于解決一些政府行政手段顧及不了的社會問題,做到“依靠社會辦慈善,辦好慈善為社會”。(記者羅劍生 通訊員倪曉東)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