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上修路談何容易。水泥要從山下往上運,水、沙子也要到半山腰的溪流里去挑。平常人空手上山走一趟都累得直喘,何況一個60多歲的老人。當他把想法告訴家里人時,家人懷疑他是不是“老糊涂”了,放著清福不享,偏要去找這種無名無利的活干。蘇鳳能開始時也不同意,擔心一個老頭子要在山上摸爬滾打,出了問題怎么辦?他對老伴說:“我的晚年如果不能把余熱奉獻出來,心里是不踏實的?!崩习槔斫馑男那椋采钪钠?,凡是他認準的事,就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于是也就同意了。老伴的支持增添了陳大只的力量。他準備好工具,買來水泥,1997年大年初二開始了艱難的“修路工程”。
陳大只每天早晨一趟,下午一趟,幾乎每天都上山修路,有時遇到下雨,老人就光著上身,一邊淋雨,一邊干活。山路很滑,干活時他總是赤著腳,厚厚的繭疤一層蓋過一層,練就了一雙鐵腳板。為了修好路,他起早摸黑,埋頭苦干,餓了渴了,就吃兩片面包,喝幾口涼水;困了累了,就找一塊大石頭、一棵樹靠著小憩片刻。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市民們都可以看到一名光著脊梁、赤著腳的白發老人在孜孜不倦地挖路基、砌石頭、填土、夯實、拌水泥砂漿……有位外國游客要給他1萬美元(那時陳大只的月退休金才五六百元)雇工修路,他堅持不要。老外很感動,在山路的水泥板上,“烙”下了自己的腳印和手掌印。
彈指12年,陳大只夫婦共修了700多級石階,種了百余棵果樹、花木。老人也因此獲得了“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等榮譽。有位游客情不自禁地撰詩贊頌:“深情欲贊竟哽喉,怕想蒼顏負重儔。采石鋪臺連晝夜,拾荒捐款幾春秋。植花路畔隨人賞,造椅山間供客休。留得精神高萬丈,凌霄五老愧低頭?!?/p>
原區直機關黨工委副書記許耀坤感慨地說:“大只修路不為名不為利,直到2010年4月1日去世前幾天,他還每天上山修整臺階、看護果樹,他太讓人敬佩!”
從“愛心存折”
到“愛心儲蓄罐”
“大只啊,今天我一共賣了5塊8,挺不錯的?!?月27日下午,記者剛剛踏進蘇鳳能的家,便看到她小心翼翼地將3張一元錢的紙幣和2個一元錢、8個一角錢的硬幣放入一個生銹的破舊鐵罐里。
“母親每天賣廢品所得都會放到這個鐵罐里,并告訴父親。”陳妙麗指著鐵罐說,“這就是她當作寶貝的‘愛心儲蓄罐’?!?/p>
“我和老伴約好了,要繼續做善事。”陳大只去世后,蘇鳳能為了這個約定,每天早上5點半就出門,從禾祥西路繞著白鷺洲走一圈,走到火車站,再走回來,每天逛兩次,一次就得走上4個小時。“我很厲害,一只手能提起十幾斤的東西!我最喜歡除夕、大年初一去撿廢品,因為那幾天沒有‘競爭’,可以撿很多!”蘇鳳能高興地說道。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