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日起,被禁達14年之久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式被國家發改委解禁,重新允許生產使用。記者采訪多名餐盒生產企業和食品包裝專家了解到,發泡餐具解禁后主要面臨原料質量難控、回收難等四大難題,并對非發泡餐具生產企業造成沖擊。業內人士認為,我國亟待完善相關國家標準,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建立健全完備的回收利用體系,謹防“白色污染”重現。
成本低“禁而不絕”街邊餐飲成主要市場
據了解,被稱作“白色污染”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樹脂為原料,在擠出機中經過高溫加熱熔融后加入發泡劑丁烷等進行擠出拉片,再進行二次加熱吸塑成型,制成的快餐盒、湯碗等各種一次性餐具。
由于在上世紀90年代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我國先是在鐵路、航運客船和旅游船上禁止使用發泡餐具,1999年后將其列入淘汰落后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禁產禁用,至今已有14年。
今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中,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并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生效。
記者在安徽合肥、山東濟南的多家餐館走訪發現,雖然此前被禁止生產和使用,但一次性發泡餐具始終“禁而不絕”,仍被頻繁使用“用別的餐盒成本太高,紙餐盒一個要一塊多,而發泡餐盒一個批發價只要三分錢。用發泡的又沒人查,都一直用著。”一名快餐店服務員告訴記者。
安徽合肥寰寶紙塑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紙餐盒已有十多年,公司總經理余鄔強說,目前合肥市的一次性餐盒市場,發泡餐盒仍是占據總份額60%-70%的主力。由于發泡餐盒屢禁不絕,市場對環保紙餐盒的需求一直不高,2003年后公司被迫轉向以生產紙杯為主,每年紙餐盒銷量僅為10萬個。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與非發泡餐具相比,發泡餐具的材料成本低是其最大競爭優勢。余鄔強說,生產一個非發泡餐盒至少需要20-30克原料,而生產一個發泡餐具只需五六克。同時,發泡餐具生產的進入門檻低,生產設備1萬多元一臺,8小時能生產5000多個,多為小作坊生產。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介紹,由于一次性發泡餐具與其他替代產品相比價格低廉,且有市場需求,盡管國家此前三令五申嚴禁生產,但目前國內仍有100多家企業仍在生產和銷售。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發泡餐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街邊餐飲和以流動人口為主要消費群體的盒飯供應點,中高檔飯店很少見到。在銷售渠道方面,多從專業批發市場流向小攤小販,市場秩序較為混亂。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