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節假日,國內熱門旅游景區景點漲聲一片,一向廣為詬病。國家發改委24日宣布,“五一”期間,實行政府和政府指導價的1200余家景區提供優惠票價,整體降價幅度近20%。然而,看似優惠的景區門票,實際卻是“數字游戲”和“文字游戲”,驚得網民直呼“玩不起!”(據4月25日《北京晨報》)
1200家景區門票集體降價近20%,看似很不錯的優惠措施,卻乏人喝彩,皆因大部分是口惠而實不至。要么是冷門偏僻景區,要么是玩先漲價后降價的把戲,還有的干脆錯開“五一”高峰,在節日前后搞優惠吸引游客。而類似的做法,在去年黃金周期間,也曾上演過,讓公眾空歡喜一場。此次又來這一套,彰顯國內景區缺乏足夠的降價誠意,純粹是為了應付發改委和公共輿論罷了。
游客苦高門票久矣!國內景區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已經到了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各地景區不思改革旅游經濟模式,一頭鉆在“門票經濟”里面不出來,依靠不斷漲價來提高門票收入和利潤,絲毫不顧及游客的承受能力和感受,也不考慮旅游產業鏈條的總體發展格局,干得就是殺雞取卵的生意。
去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2.57萬億,國內旅游約29億人次,新增旅游直接就業約50萬。旅游業乃是一個大金礦,每年都在快速增長,不僅促進就業,又是時髦的綠色經濟,還可優化產業結構,受到各地政府的追捧,挖空心思大搞旅游經濟。然而,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后,則是產業鏈條苦樂不均的尷尬處境,門票收入占比過大,導致產業鏈條發展失衡,獲益者只是少數人。而門票支出成本過高,亦壓制了游客的消費熱情,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愈發阻礙旅游經濟的健康發展。
剛通過的《旅游法》明確規定,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門票,以及景區內的游覽場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費項目,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嚴格控制價格上漲,擬收費或者提高價格的應當舉行聽證會。可見,政府已認識到公共資源的景區不能隨意漲價,且要通過法律來嚴格控制價格,為將來的免費打下基礎。只是,要想徹底走出“門票經濟”的陰影,還有很艱難的道路,必須要有壯士斷臂的勇氣和決心。
旅游產業鏈條涉及到二十多個行業,一業興旺就會帶動起全產業的發展,而時下各地依賴的“門票經濟”,實則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事實上,杭州西湖的免費模式,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已成為業內津津樂道的經典例子,并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效仿者。比如南京免費開放數十個景區后,不僅為游客、市民送上“紅包”,還切實拉動了旅游經濟及相關產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使得南京作為長三角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可見,地方政府要想真正把旅游產業做起來,就得綜合考量,不能只抓門票收入,尚需顧及到其它環節的發展。而且,隨著社會發展,國民的旅游觀念在改變,開始追求性價比,休閑旅游、度假旅游、境外旅游等越來越受到追捧,景區面臨的競爭壓力也將越來越大,如果再不加快改革的話,遲早會被游客用腳投票。因此,景區降價別再玩虛的了,還是多站在游客的立場上考慮下吧。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