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著家長衣服不讓走。在北京市豐臺區一所初中,老師拿本登記學生捐款數,很多學生跟風捐款超百元。一位老師說對捐得少的孩子說,應該像捐得多的小朋友學習,捐紅色的錢。多位家長表示,這些募捐變了味兒,覺得學校和老師強制孩子多捐款。(4月25日《新京報》)
同胞遭受苦難,我們無私伸出援手,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既是對災區同胞的支援,也是對傳統美德的彰顯。然而,種種“被捐款”現象的出現,卻給愛心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陰影。不說捐100元,而說“捐紅色的錢”,在孩子們面前,老師遮遮掩掩、欲說還休的姿態,成為變味慈善最真實的描寫。
其一,對于沒有經濟收入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捐的每一分錢都是家長的勞動果實。100元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或許不是難題,但家庭經濟狀況總是有好有壞,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100元也是一種負擔。更重要的是,一些孩子用家長的勞動果實來換取自己的虛榮感,這樣培養出來的愛心其實就是一種不勞而獲。其二,《公益事業捐贈法》明確規定,“捐贈應當是自愿和無償的,禁止強行攤派或者變相攤派”,老師要求學生“捐紅色的錢”,何嘗不是一種變相攤派。
在不少政府機關、國企和學校,捐款早已偏離了自愿本意,變成一種強制攤派,這已是公開的秘密。而這種捐款的組織發動力和捐款數額的大小,往往也變成了某些官員政績的一部分,變成單位或領導個人邀功領賞、賺取榮譽的手段。盡管學校聲稱“并沒有強捐,可能是個別老師的素質問題”,但為何每個班級設一個捐款箱,而不統一設立一個捐款箱?這是不是變相搞“捐款競賽”?學校把壓力轉嫁到老師身上,老師也只能暗示捐得少的學生向捐得多的看齊,甚至把捐款金額和“三好學生”評選等聯系起來。
當愛心成為一場攀比和炫耀,它就成為一種傷害。和這些孩子一樣,從小到大,我們就在這樣另類的“捐款文化”中耳濡目染,其惡劣后果已經顯現,由于權力、利益等因素的摻和,整個社會對慈善事業缺乏信心和熱情。調查顯示,即使是在慈善捐贈意愿居國內城市首位的上海,也只有50.3%的市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力所能及地參加”社會慈善活動。而每一次災難過后,網民也總是樂于編排“捐款排行榜”,甚至對捐錢少的明星和企業大加鞭撻,“錢越多就是愛心越多”的觀念在大家心目中似乎已經根深蒂固。
慈善從娃娃抓起,當然很好,但依然固守老一套的行為邏輯,對培養孩子的公益心并無好處。國外的許多中小學,考試成績并不是評估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公益活動的表現,也會被計入其綜合素質評價,以此培養學生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和志愿活動,把孩子培養成合格的現代公民。在這方面,我們顯然還需要“補課”。
事實上,對于蘆山地震災區的同胞來說,如果看到老師發出的“捐紅色的”指令,即使拿到善款心里也很不是滋味,這跟間接地強行乞討、接受施舍似乎沒有什么區別。捐紅色的錢,結出了灰色的果,一場愛心公益行動,搞得捐款者和受捐者心里都有些別扭,這樣變味的慈善活動還是不搞為好。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