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地震,八方來援,熟悉的陌生的、遠的近的、有組織或自發的,在解放軍官兵、武警消防戰士、白衣天使們忙忙碌碌的身影后面,有一支更為龐大的志愿者隊伍。他們見縫插針、拾遺補缺,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不僅溫暖了災區民眾的心,也濕潤了更多民眾的眼睛。
女教師廖智來了。她原是綿竹漢旺鎮的一名舞蹈老師,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婆婆和女兒,失去了雙腿。但災難并沒有擊垮她,她戴著假肢依舊舞蹈。蘆山地震后,她奔赴搶險救災一線當起了志愿者,戴著假肢送糧、送衣、送發電機、搭帳篷。
“最美英雄”汪策來了。汶川地震時,她就為災區護送了兩卡車物資,并多次進入災區參與慰問救援行動。這一次,她又隨隊運送物資前往蘆山災區,不幸遭遇飛石而罹難。她留給父母的最后一句話,是出發前在電話里說的“我要去災區當志愿者”。
陳光標來了。盡管他是一位頗受爭議的慈善人物,但汶川地震時他能迅速決策奔赴災區,并帶來了災區當時急需的重型救援設備,為救援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也許,做什么樣的慈善,他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許不被別人理解和接受,但汶川地震的彼時彼刻與蘆山地震的此時此刻,他又一次獲得了理解。
李承鵬悄悄地來了。這位以自己的方式行善的公眾人物,“忍辱負重地”選擇“靠邊走、不占道”。微博中他說:“我們從不搶占車道,步行也盡量靠邊。為不添亂深夜用手抱、用三輪、用摩托把八車物資運過關卡,再找合法車運送。”他是一個固執的人,更是一個可愛的志愿者。
遠在新疆的乞丐也“來”了。他在烏魯木齊捐出了乞討兩個月所得1003元,“以前都是別人幫我,這次我也幫一下別人,為家鄉人做點事。”這一幕,同樣發生在汶川地震期間,在南京乞討為生的徐超,因慷慨捐款被稱為義丐。
災難面前,中國人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那一腔熱忱,燙燙地暖在每個人心頭。
這世界本不缺愛,缺少的是表達愛的舞臺和機會。平日里,人們都戴著面具,不知道別人心里有什么小九九。大災大難面前,人們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愛意,奉獻自己的愛心。不用問他們姓甚名誰,沒必要知道他們來自何方,災區的志愿者們,就如那漫山的無名小花,用愛點亮一片片生機。(朱旭東)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