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青山綠水”引來了“金山銀山”。記者 常海軍 攝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歷史情懷”,它是長期的歷史使命,創造的效益要用歷史眼光來看。
●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生態越健康、越美麗,生活質量也就越高,幸福指數也就越高。作為城市管理者,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
●生態文明建設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定要腳踏實地,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做,一年連著一年干,這樣聚沙成塔,才能提升成效。”
———于偉國
廈門日報訊(記者 楊家慧)日前,于偉國接受“福建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時”聯合采訪團采訪,闡述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成效和工作打算。
聯合采訪團由省委外宣辦組織,人民日報福建分社、人民網福建頻道、福建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等媒體記者參加。
于偉國說,廈門生態之美是自然賦予的,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絕不以犧牲生態文明來求得經濟暫時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給予充實的物質支撐 ,每年的投入已超過全市GDP的2.5%,每年都有實實在在的舉措,廣大市民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就是為了造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廣大市民群眾,他們是最直接的參與者、建設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廈門堅持生態立市,舍得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上加大投入,生態優勢已轉化為發展的競爭優勢。于偉國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廈門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和吸引高端企業、高端人才的重要品牌,可以說,“綠水青山”引來了“金山銀山”。廈門把對生態環境會造成影響乃至破壞的項目堅決堵在門外,同時大力建設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目前廈門高新企業已有770多家,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近一半。
于偉國表示,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歷史情懷”,它是長期的歷史使命,創造的效益要用歷史眼光來看。廈門歷來重視做好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提供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定要腳踏實地,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做,一年連著一年干,這樣聚沙成塔,才能提升成效。”下一步,廈門要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地普及,讓每一位干部群眾都投入其中,進一步把生態市建設規劃付諸實踐,實現2015年建成國家生態市的目標。
“我1995年來到廈門工作,對廈門就像對自己的家園一樣,有著深厚的感情。走在路上,看到兩旁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感覺到它跟我的生活乃至生命密不可分。”于偉國說,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生態越健康、越美麗,生活質量也就越高,幸福指數也就越高。作為城市管理者,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我們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認真地一筆一劃、一字一句,把美麗中國的廈門篇章寫好,讓人民滿意。
》》更多內容請進入廈門頻道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