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見證大愛中國
http://www.caoliu14.com?2013-04-22 10: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整個中國一躍而起”,這是蘆山地震后,一個國家面對災難的姿態。政府有力有效的舉措,媒體及時充分的播報,更有無數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構筑心手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而早已進入億萬人民生活的互聯網,無疑是凝聚正能量的重要平臺。
中國國際救援隊一條關于地震的微博,轉發超過46萬次;微信“地震救助”公眾賬號,不到1天有近10萬人關注,發送信息15萬條;搜索引擎、門戶網站聯手行動,搭起尋親平臺……不可能每個人都在四川、都去雅安,但在這個平臺上,時空差距縮小到零,每個人都能表達關切、抒發心聲、提供建議。互聯網的世界沒有孤島,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微時代”,我們的心在一起,“人人都是雅安人”。
5年前的汶川地震,無數網友在QQ簽名中點亮紅心,傳遞強烈情感力量。通過博客、論壇組織起來的志愿者,更發揮了重要作用。5年來,從社交網絡到微博,再到異軍突起的微信,網絡伴隨國家一起成長。一方面是精神的傳承,一方面是現實的發展,“微”力量匯集抗震救災大能量,以無數個體積極參與,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線。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突發事件和公共討論的洗禮下,網民在不斷走向成熟。蘆山地震后,整個互聯網呈現的自我認知與反思,讓人看到一個充滿公民精神的公共空間正在形成。志愿者還未出發,已有人呼吁為專業救援讓出道路;記者剛剛上路,提醒注意媒體道德的微博已成熱點。一條虛假尋親信息,更成為眾矢之的,讓“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共識更加牢固。少打電話、不亂捐贈,甚至是不炒作、不煽情,從滿腔熱忱到理性冷靜,網民心態日漸成熟,又何嘗不是中國社會前行的縮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3-04-22四川省駐廈門主任:感謝福建人民對四川的大愛
- 2013-03-19惠南中學“竹筒歲月”愛心活動 集小錢播大愛
- 2013-02-17福建沙縣:“愛心小站”聚大愛
- 2013-02-05阮軍:助人作已任 大愛暖人心
- 2013-01-25人間大愛隨處在 盤點2012感動你我的那些"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