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明創建〕
?
邵武市農村文明創建抓得實
?
近年來,邵武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載體,以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和城鄉居民文明素質為目標,以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為重點,以鄉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競賽為機制,統籌城鄉發展,優化村鎮環境,著力構建城鄉精神文明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為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人居環境創建抓得實
一是深入開展“潔我家園、共創文明”主題活動。把城鄉整潔行動與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三位一體”有機結合起來,統一動員部署、統一組織實施、統一督促檢查。經過集中整治,城鄉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村衛生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113個村通過了“家園清潔行動”驗收。二是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有效推進。全市25個行政村被列入全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范圍,各村成立了工作小組,針對存在的環境問題,分別編制了項目實施方案,并按期完成了生活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整潔,垃圾收集箱和公廁等建設工程,累計投入資金2501萬元,村民對項目實施滿意度達94%以上。三是推動中心村建設項目化運作。強力推進21個中心村試點建設工作。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要求解決的事情入手,將中心村建設落實到可操作的具體項目中,在中心村建“一個‘六大員’綜合服務站、一張規劃圖、一盞路燈、一個宣傳欄、一個垃圾池、一名保潔員”。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中心村新建立標準化衛生所21個、農民精品俱樂部70個、村級沼氣服務點18個,建水沖式公廁50座。加大中心村鎮項目建設財政投入。全市140個行政村基礎設施投入約2.86億元,其中21個中心村試點投入1.47億元,占投入總量50.1%。市本級財政先后安排專項資金770萬元,用于中心村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實行掛村幫扶帶動中心村建設。每個中心村建設由一名市領導和三個市直部門掛點幫扶帶創,制定幫扶措施,明確幫扶責任,加大帶創力度。據統計,全市掛點中心村部門領導下村調研指導工作608次,扶持現金155萬元,幫助中心村實施項目82個,爭取到上級項目建設補助2067萬元,捐贈各類物品價值約31萬元,舉辦培訓、義診、咨詢79場,受益群眾4100多人(次)。??????????????
二、人文環境創建抓得實
一是積極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邵武有15個鄉鎮,134個行政村,30萬人口,其中近20萬人生活在農村。目前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各行政村積極開展創建精品村文化俱樂部工作,市財政為每個村俱樂部撥付專項建設經費10萬元,各村自籌資金共216萬元,現已創建精品村文化俱樂部75個。為解決農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市財政投入資金140余萬元,建成農家書屋134個,建成農村健身路經67個,實現了全市農村廣播電視無線全覆蓋和“一村一月一場電影”,惠及全市近80%的農村人口。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倡導書香文化。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推動“鄉村青少年宮”建設,鼓勵農民自辦圖書屋,使之成為學習、傳播科學和先進文化的陣地。建設廣場文化。推動廣場文化向村鎮廷伸,鼓勵自辦各種文化廣場、文化健身中心、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等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打造節慶文化。大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辦好各種民俗文化節,扶持邵武南北調、城郊鎮“三角戲”、沿山鎮“錢棍舞”、肖家坊鎮嗩吶隊、洪墩鎮的河坊搶酒節、水北鎮舞龍隊和龍舟隊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成為文明鄉風的“動力源”。改造祠堂文化。積極探索先進文化進祠堂,不斷增強文化新的內涵,使之成為農村民主自治、道德評議、移風易俗的載體,成為家民文化休閑娛樂的陣地,成為緬懷先賢未建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場所。發展休閑文化。倡導和鼓勵農村利用豐富的生態和人文資源,開發文化旅游、健身休閑、引導農民參與健身、體育競賽等活動,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市政府相關部門還常年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為農村群眾送書、送農技、送文藝、送醫、送體育器材,有力推動農村文化活動持續深入開展。三是深入開展各類文明創建活動。以文明創建活動為結合點,努力提高農村文明程度。建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發揮成員單位優勢,有效融合城市、行業、單位和農村的創建資源,以城帶鄉,持續開展文明村鎮競賽活動,涌現出省級文明村鎮6個、地市級文明村鎮8個、縣市級文明村鎮62個,14個鄉鎮達到省級生態文明鄉鎮標準。創建各類服務“三農”文明示范窗口,從資金、物質、技術、等方面予以幫助為農民辦實事好事,200多個(次)單位、750多人(次)科級以上干部掛鉤幫扶貧困家庭2300戶。普遍開展評選“五好文明家庭”示范戶、標兵戶和星級文明戶、文化戶、科技戶、衛生戶等活動,評選表彰各類文明家庭(農戶)2.23萬戶。突出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和管理問題。著力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和文明攤點評選,制止亂收費、假冒偽劣、坑農傷農等現象,使集市成為傳播文明、引領風尚的重要窗口。
三是社會環境創建抓得實
一是創新信訪工作機制。從選調生、新提任和將待提拔、待任命的后備干部中選拔人員到信訪局掛職鍛煉,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的工作重點,組建林業、經貿、農村、城建、治安等多個信訪項目組開展工作。啟用信訪網站,開展網上信訪,成立全省首家律師咨詢服務組,專業律師參與處理信訪事宜。信訪新機制強化了信訪部門處理問題的能力。近年來,省里下發排查的3件和本市排查的20件重復信訪問題全部辦理完畢,辦結率100%。這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信訪問題的解決,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增強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凝聚力。二是建立適合農村治安特點的治安防治防控網絡體系。各鄉鎮街道建立了維穩信息員和維穩群眾工作隊,110接警服務向鄉村延伸,在建成城區街面公共治安監控系統和學校門口視頻監控系統的基礎上,技防工程也逐步向農村延伸。各鄉鎮、街道全面開展“電話平安聯防”活動,建制村、社區和聯防戶占總數的80%以上。依托鄉鎮黨政110服務平臺,完善了19個鄉(鎮)、街道信訪信息平臺建設,發揮農村“六大員”直接面對群眾、動態信息靈通的優勢,全力推進綜治基層基礎建設。在全省“三率”測評中,群眾對社會治安群眾滿意率96.58%,居全省第八名,在南平十縣市中排名第一。三是平安先行創建持續推進。認真制定平安先行年度實施方案,專項制定“平安先行村居”、“平安家庭”等考評實施細則,圍繞平安建設群眾知曉率、群眾治安滿意率,進行再造勢、再升溫,群眾的知曉率、滿意率、參與率得到再提升。各鄉鎮街道根據特點開展多種類型的系列創建。如和平鎮的“平安寺廟”、下沙鎮的“平安林區”、水北鎮的“平安家庭”、沿山鎮的“平安墟場”、水北街道的“平安企地聯防”等都各具特色,成效很好。全市有6個鄉鎮街道被南平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平安先行”鄉鎮街道,54個行政村(居)被邵武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平安先行”村居。同時,還著力打造“誠信農村”,廣泛開展“創信用村、做信用人、樹信用風”活動,全市培育信用農戶1.8萬戶,基層信用社全部開辦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貸款授信額度2011年度就達9700萬元。評定信用鄉鎮3個,信用村49個。農村信用社各項貸款余額10.3082億元,增長24.25%。農村信用建設不僅提高了村民的誠信意識,也有效解決了農民生產資金的困難,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嚴重暴力犯罪和搶劫、搶奪、盜竊等多發性侵財犯罪,營造了人和氣順的社會環境。(邵武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