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段敘說證明:張三豐確有過“子沖”這個名。此書雖是文學作品,但絕非是信手拈來。后來又在明朝陳讓主編府志的《寺觀卷》則明確地記載:“張子沖,號三豐,邵武四十二都坎下人。”由此印證了張子沖即張三豐是也。
張三豐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道教史上的傳奇式人物,武當山的道教祖師爺,關鍵是他的思想和學說。像他的《無根樹》、《大道論》等作品皆充滿了國學精髓,其中尤以《無根樹》最受世人推崇與喜歡。正如張三豐自己所言:“道法流傳有正邪,入邪背正遍天涯。飛騰罕見穿云鳳,陷溺多成落井蛙。難與辨,亂紛嘩,都將赤土作丹砂。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凡樹有根,方能生發,樹若無根,必不久長。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歲月,石火電光,亦如樹之無根也。張三豐仙翁二十四首以《無根樹》為名,意在警醒世人,看破浮生夢幻,早修性命耳。
他主張三教合一;提倡內丹修煉,積善累德。張三豐認為,儒、道、佛三教皆為正教,雖然創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趨一也”。他說:“儒也者行道即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者,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的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故而,他的內家拳在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中原理,參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中國武術馳名天下,源于佛道兩家的修煉方法。一為少林達摩,一為武當張三豐,所以素有“南尊武當,北崇少林”之說。張三豐創立的武當派內家拳博大精深,諸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純陽拳、混元拳、玄武棍、三豐掌、十段錦等,都注重內功,講究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與道家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相合,注重行圓取象,尚柔文靜,不躁不僵,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克,據此以追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還道,增智開慧的境界。如今那和平鎮武陽峰一帶那神奇的碎銅茶,為何能碎銅,能去污排毒養顏?相傳就是因為張三豐長期在那里煉太極,所形成了一種巨大的磁場而影響所至。
在邵武和平鎮留仙峰山頂的石巖上,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間僅約三平方米的石屋,它就是張三豐閉關修煉的地方。內有一塊明代的石碑,記載了張三豐真人當時煉功的情景。由此可見張三豐曾有很長一段時間隱在老家的深山之中。這與張三豐的行為相符合,在民國重新修訂的《三豐全書》中說:“三豐先生因朝廷屢詔而假遁四處以深藏,大明以來,太祖詔之而不得,成祖求之而不能。”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