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生于南宋未〔公元1264年〕,主要經歷在元、明兩代近三百年。明朝歷代皇帝均崇信道教,尤其是永樂皇帝朱棣。他因曾受張三豐的勸導,當個仁德有為的皇帝,有了永樂之治。出于感恩和統治的需要,于永樂十年〔1412〕命大臣率三十萬軍民夫匠,不惜代價,前后以十三年功夫,在武當山營建了九宮九觀等三十二處宏偉的宮觀廟宇。而且專門為張三豐營建了一座很有氣勢的宮殿,賜額為“遇真宮”。
永樂皇帝命令手下大臣從全國名山大川選高道四百名,分派到武當山各宮觀辦道。武當道教當時就有廟房兩萬余間,有道眾、軍隊一萬余人,由皇家直接遣臣管理,這在歷朝歷代中是從未有過的事,而這一切從史料中不難看出,都因為與一代宗師張三豐有關。
有關張三豐是邵武人的說法,無論是資料、遺跡和史證來看,目前在全國可算是列在可信度首位。首先是在志書記載方面:
一是明朝嘉靖看間編的《邵武府志》,清朝咸豐年間編的《邵武縣志》,有關張三豐的記載,共有八處之多。《邵武府志》的舊志中認為:“張三豐生于南宋、封于元,仕于明”;而新志上則認為:“張三豐生于唐,仕于宋,顯跡于歷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在《邵武府志》和《邵武縣志》仙釋卷上有:“張三豐,又名張子沖,號三豐,俗名張邋遢,邵武坎下村人。家貧,負薪養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無掛礙,愿見呂先生(即八仙之一呂洞賓)”。
在福建省省志《閩書》的仙釋卷中(636頁)一樣有記述:“宋時,張三豐遇到呂洞賓點化,張三豐母親去世,殯于邵武坎頭北勝寺”等事的記載。
在《邵武縣志》的31頁中有“翠云庵,張子沖煉丹處”。114頁中有“神仙橋,在舊墟街尾(現和平村),俗傳張三豐飛升處”。128頁中有“仙婆墓,在舊墟南關外升仙橋,葬張子沖之母”。240頁中有“北勝寺,道者張子沖嘗居北”。以及“翠云庵,張子沖建。同時有題梁二十字:“金谷翠云峰,開山張子沖,官添兒擇日,王朗墨繩工”的記載。
二是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坑池里《張家族譜》,邵武市金坑鄉大常村《張家族譜》,有張三豐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賜等記載。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