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85屆奧斯卡獎昨日落下帷幕,李安7年后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度拿到最佳導演獎。《十年一覺電影夢》這本書是導演李安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講述自己電影生涯第一個十年的追夢歷程。這不僅是一個堅持“理想不死”的電影人的成長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對磨難和榮耀”的自我對話。小編選摘了精彩部分與網友一同感受李安的“電影之旅”。
本文摘自《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張靚蓓 著 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出版(中信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進行連載,禁止其它網站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系)
窩居的六年
1985年2月,我把所有東西打包成八個紙箱,準備回臺發展。就在行李被運往港口的前一晚,我的畢業作《分界線》在紐約大學影展中得了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個獎,當晚美國三大經紀公司之一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es Agency)的經紀人當場要與我簽約,說我在美國極有發展,要我留下來試試。
當時太太惠嘉還在伊利諾伊念博士,帶著一歲不到的阿貓(李涵),學位還差半年就拿到。
我想:孩子還小,太太學位還沒拿到,也好,在美國再待一陣子陪陪他們,也試試運氣。經紀人當時極力捧我:“你將來在美國沒問題的,若有人認為你是中國人有問題,那是他們的問題。”捧到我沒有抵抗力,覺得好像是真的,當然后來成真,但當時誰曉得。
1986年1月,惠嘉畢業后找到工作,從伊利諾伊搬來紐約郊區同住,剛開始的半年,她真的很難過,都不想活了。不過后來她好像也想開了,家里只要過得去就好。
同一年我與喬爾·羅斯(Joel Rose)合寫了個劇本《不是迷信》(Is not Superstition),也開始到好萊塢去試試,兩個禮拜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他們都是看了我的《分界線》,然后一直吹捧,令我覺得充滿了希望。有人建議劇本的某部分得加以修改,兩個月后再去,又要再改,就這樣來來回回,都沒有付費。
在美國攻讀電影的人都嘗過寫英文劇本的苦頭,那幾年,我主要做的就是發展劇本的工作:自己寫的,找美國編劇潤飾、合作的劇本就有好幾個;別人的劇本,請我以導演身份改寫的,也有幾個;自己的構想,找美國作家寫的,也有幾個。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