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在廣州與文化界人士合影(前排左起為茅盾、夏衍、廖承志;后排左起:潘漢年、汪馥泉、郁風、葉文津、司徒慧敏)
水盡糧空渡海豐
何香凝原本住在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們全家搬遷到了香港,日本剛剛占領香港,她便遭遇了一次險情。
據她的女兒廖夢醒回憶,當時母親住在蔡廷鍇的房子里,一次日本人前來搜查,兇惡地盤問她是做什么的,母親面不改色,用日語告訴他們“原來住在這里的家人走了,我是給他們看房子的。”日本人又問她為什么會說日語,母親隨口騙他們自己原來在日本開過茶葉店,日本兵沒能搜出什么,于是就離開了。
但此時的香港已經明顯不是久留之地了。讓柳亞子和何香凝從水路走,主要考慮到他們的年紀,走陸路翻山越嶺,不適合兩位老人家,坐船比較輕松,可以讓他們不至于過于奔波。
潘柱和何香凝一家取得了聯系,找到一條機帆船,讓一位姓謝的地方黨員護送他們和柳亞子父女去海豐,再回大后方。廖夢醒回憶,當時的情況太緊急了,母親不僅來不及帶最得意的畫稿,甚至父親廖仲愷生前最喜愛的絹繪獅子畫軸都被留在了香港。
何柳兩家上了船,按照機帆船正常的行進速度,兩天后他們就能到達中轉站長洲島。
但是幾天后,杳無音訊。
潘柱心急如焚,他決定親自去長洲島探明情況,但是此時的長洲島,已經處在了日軍的封鎖下。他后來在《虎口救精英》一文中回憶,自己當時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他把一封信交給中共南方局的劉少文,告訴他,自己如果三天后回不來,就可能犧牲了,到時請他把裝有營救名單的信交給黃施民。
這封信沒有派上用場,潘柱安全到達長洲島,被告知何柳兩家已經去往海豐了。
這幾天,發生了什么?
完成護送廖承志三人的任務后,江水也被安排在海上交通線上協助護送文化人。當時日本人強迫所有離港的船舶拆除機器,何香凝等人所乘坐的機帆船也沒能幸免。沒了機器動力,他們的船借助風力行駛了幾天后,海上的風逐漸變小,而船上的食物和淡水也見了底,不知道船老大用了什么方法,通知了江水的隊伍,江水派來了一艘小艇,為他們解了燃眉之急。
這艘小艇帶來了燒雞、煮熟的雞蛋、奶粉,裝滿了淡水。駕船的是位女游擊隊員,名叫阿嬌,她把何香凝等人接到艇上,親自護送他們前往海豐。
這次的“走險”經歷給何香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她留下了這樣的詩句:“水盡糧空渡海豐,敢將勇氣抗時窮。時窮見節吾儕責,即死還留后世風。”
沿著游擊隊開辟的海上路線,幾百位抗日民主人士、文化人逃離了香港。
而從惠州走出的“大部隊”,到達老隆后,便被早早候在那里的連貫用“義孚行”的名義,借助火車、汽車送去了韶關,人身安全從此無虞。但是還有一個人,卻滯留在了老隆,他就是鄒韜奮。
“格殺令”下的“李尚清”
4月下旬,連貫在老隆的助手鄭展從地下交通員那里帶回了兩個人,其中一位“臉龐消瘦,戴著眼鏡”,難民證上的名字為“李尚清”,登記的職業為“香港某商行的股東”,后來,他從連貫那里得知,這個人就是知名報人鄒韜奮。
第二天,連貫派鄭展去聯系到韶關的汽車,但是,要送走的卻只有來時和鄒韜奮同行的胡繩一個人。
“當時,鄒韜奮已經被通緝,甚至被下了格殺令,如果立刻按照其他文化人的路線離開,非常危險。”黎金良介紹。
情報顯示,此時的國民黨頑固派知道鄒韜奮逃出了香港,他們密令各地的特務機關嚴密偵查鄒韜奮的行蹤,并在沿途各個關卡散發了他的照片,不僅如此,韶關的特務頭子夏某還下令,一經發現可就地解決。
參與營救鄒韜奮行動的陳啟昌后來回憶,他們最后商定的對策為“停止行動,就地隱藏”。當時老隆附近的梅縣江頭村是陳啟昌的老家,這個村子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曾經是一個蘇維埃村,擁有比較好的群眾基礎。他作為回國華僑陳卓民的兒子,成為地下黨后回到家鄉,用“商行經理”的偽裝身份在當地的大小衙門建立了各種社會關系,鄒韜奮跟著他,作為“患腦病”前來“休養”的“香港商人李尚清”住在了江頭村。
但是國民黨當局到處搜不到鄒韜奮,推斷他“還住在東江鄉間”,專程派來了認識他的特務頭子劉百閔來廣東,劉百閔甚至還去了梅縣。
江頭村已經不安全了,周恩來特別發出了指示——立即設法把鄒韜奮安全送到上海,然后轉往蘇北抗日根據地,并派來了原來鄒韜奮主辦的生活書店的干部馮舒之參加護送行動。
據鄭展回憶,9月25日,他和馮舒之護送著鄒韜奮離開了江頭村,先乘小船沿梅江到了興寧,再從那里改乘“僑興行”(連貫開設的另外一家商行)運輸貨物的汽車前往韶關,每逢關卡檢查,就由馮舒之拿著通行證出來應付,聲稱“老板有病,不便下車”,因為“僑興行”過去常給各關卡的軍警小恩小惠,所以,檢查還算“通融”。
一行人到達韶關后,為了躲避“尾巴”,在江邊找了一條專供住宿的船湊合了一晚,第二天就登上了前往淥口的火車。火車上的憲兵要進行例行檢查,鄭展事先安排鄒韜奮裝作病重的樣子在鋪上躺下,在額頭上敷上濕毛巾,旁邊擺著藥瓶子,假稱發了高燒,在憲兵走到他們這一節車廂的時候假意埋怨馮舒之:你怎么搞的,你們老板病得那么厲害,還讓他出門……
因為之前無意中聽到了憲兵的梅縣口音,他也就故意說起了方言來拉關系,所謂“同鄉三分親”,看到馮舒之手中“李尚清老板”的假證件,憲兵沒有再多加檢查。
從淥口乘船前往長沙,幾經輾轉,鄒韜奮終于安全達到了蘇北解放區,這一天,是1942年11月22日,他是這場營救行動中的最后一名獲救者。
這場“文化名人大營救”,歷時11個月,數個省市的地下組織和廣東抗日游擊隊伍參與其中,共搶救800多名文化人。他們無一人被敵人截獲,無一人死傷。
被營救者的名單上包括:著名文學家茅盾、劇作家夏衍和袁水拍、文藝理論家胡風、報人范長江和鄒韜奮、國學大師梁漱溟、漫畫家丁聰、科學家高士其、電影導演蔡楚生和司徒慧敏、演員金山和王瑩……可謂燦若繁星。
“如果這場營救行動不成功,整個中國的文學史和藝術史都將被改寫。”楊奇說。
除此之外,國民黨駐香港代表海軍少將陳策、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夫人上官賢德和參議劉璟、南京市長馬俊超的夫人和妹妹等國民黨軍政機關高官及其家屬,也都是在中共地下黨員、游擊隊員的協助下,逃離了香港。
這場大營救行動,無愧于茅盾后來的褒揚——“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