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鄭州市111路公交車上,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上車后卻發現沒零錢,車長說下次補上,男子說到終點站后就補,車長沒當真,發車照常走了,沒想到男乘客打車追上補了一元,說自己不缺幾塊錢就怕別人說沒誠信。(3月28日《鄭州晚報》)
在社會信任缺失的背景下,每一個誠信樣本的新鮮出爐,通常都會遭遇道德“挖鮮”,卻忽視了對誠信運作邏輯的深層分析。按照經濟學“理性人”假設,男乘客打的補票違背了成本—效用邏輯;從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這樣無疑是得不償失的。那么,“誠信哥”說到做到的背后有著怎樣的行為動機和心理活動?
男乘客沒有零錢,車長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讓他下次補,看似簡單的情節,卻勾勒出互惠式交換的生動圖景。一方面,男子得以“免票”乘車;另一方面,補票使得公交車的收益得以維護。換言之,車長通過“下次補票”向男乘客傳遞出信任的符號;如果男乘客下次補票,一次誠信互動就得以完成。
為了回饋車長難能可貴的信任,男乘客發出了“到終點站就給”的承諾。車長沒當真,到了終點站之后,因為公交車運營有時間限制,車長就將公交車開走了。出乎意料的是,男乘客為了“補票”,打的追趕公交車。平凡的人物,并不曲折的劇情,卻因為擊中了社會信任的“軟肋”,引發老百姓的關注和討論。
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契約就是書面上的白紙黑字,就是文本上的條條框框;殊不知,契約有書面和口頭兩種形式。對于“誠信哥”來說,契約就是不拖欠、言出必行的“良知”,是一種“社會性遺傳”的自我約束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元錢也是一張試紙,它考驗著人們對于誠信的態度和對契約精神的尊重。
不論是主動給顧客退還余額的“信義店主”,還是守望誠信的“無人商店”,抑或是打的補票的“誠信哥”,在一些人道德失范、行為偏差的今天,依然有人堅守著互惠式交換理念和契約精神,為社會信任“加分”。透過“誠信哥”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們也會發現,遵守誠信的社會規范有時候并不需要多大的成本,而在于我們內心的堅守和行為的自律。(楊朝清)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