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曾經是中國人的風范,也是中華民族最值得自豪和驕傲的美德。在這方面,歷史的典籍中留下了許多令人扼腕稱贊的感人故事,千古流芳。譬如,“曾子殺豬”。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孩子哭鬧,曾子的妻子哄孩子說:“好孩子,不要哭,一會兒我給你殺豬吃肉。”曾子聽了,真的磨刀把豬殺了。妻子責怪他:“我是哄孩子玩的,你怎么當真了?”曾子說:“答應了的事,就要做到。不然,就等于教孩子不守信用。”又如,“季子掛劍”。春秋時代吳國使臣季子途經徐國,他見徐國國君喜歡自己的寶劍,就暗自決定將寶劍贈給徐君,因為他還要佩劍出使其他國家,只能待返程歸來再獻劍。可等到他秋后返回時,徐君已經去世。為兌現自己的“心諾”,季子毅然把寶劍掛在徐君墓地的樹上。能夠做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生死不逾”已夠難能可貴,而季子居然把尚未付諸言語的許諾當成鐵定的契約兌現,其顯境界更顯崇高!此類典故數不勝數,只能打住。
然而,時至當下,這種誠實守信、一諾千金的傳統美德已經被敗壞得所剩無幾了,代之盛行的是“坑蒙拐騙”,“前說話后擺手”、“唾沫未干就不認賬”的現象比比皆是,滿天下無所不假,無處不假。追根溯源,社會的無信,是官場無信和官德淪喪的示范和引導的結果。在中國,歷來“官為民師”,“村看村,戶看戶,黨員學支書,群眾學干部”的順口溜,就是經典的概括和寫照。一些地方的官場和官員已經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無論官方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6月26日《工人日報》報道河南部分縣市招商承諾淪為“一紙空文”是個代表和縮影。首批入駐河南盧氏縣產業集聚區的4家企業,因入駐后3年內用地價格多變,其發展已陷入了“繼續投資虧本,不投入就破產”的窘境。當初他們響應政府招商號召而來時,縣領導熱情關懷,承諾企業用地價格每畝6.5萬元,最高不會超過7萬元,此后,用地價格卻在一年多時間里調高兩次,現已漲到每畝14萬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26誠信里面有什么
- 2013-03-26誠信是金
- 2013-03-22“誠信雞蛋哥”任慶河:唱響誠信歌
- 2013-03-20誠信 站出來
- 2013-03-19學雷鋒 做誠信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