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訊 25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福州市內河綜合整治工程導則》25日對外公布。導則以打造“沿江、沿河、環湖、達山、通公園”的具有福州特色的“綠島鏈”系統結構,營造“文化綠島鏈”“閩都慢生活”為設計總目標,對內河沿線設施的人性化設計提出了具體要求。
內河沿線將形成三大出行系統
導則指出,在總體規劃的控制下我市內河沿線將形成濱水步行圈、休閑自行車道、水上游覽三大系統。濱江綠帶沿線形成多種不同的游覽道系統,提供不同的觀景游憩體驗方式。
其中濱水游覽道設置寬度一般不小于5米,當綠化帶覆地較窄時,游覽道系統可作并線處理,保留原濱河步道功能,沿江布線;當綠化帶覆地較寬時,游覽道系統可作分線處理,可從林中穿行。
休閑自行車道總寬度不小于3米,當綠化帶覆地較窄時,休閑自行車道雙向寬度為2.5米,單向寬度不應小于1.5米;當綠化帶覆地較寬時,可騎慢行道雙向寬度為5米,單向寬度不應小于2.5米。
設施突出人性化需求
導則指出內河沿線主要人行園路、廣場、人行橋應設置無障礙設施。路面應平整、抗滑、耐磨;路面結構應有足夠強度;基層材料應具有適當強度和水穩定性。
景觀小品設計應符合總體設計的功能和景觀要求。需與景觀場地鋪裝進行一體化設計,同時滿足人體工程學原理,滿足使用者的舒適度。其中坐凳以選用石材、木材為主,轉角處不應有尖角、銳角出現。坐凳需滿足人體工程學原理,基本高度為0.4~0.45米。為滿足老年人需求,沿線需布置滿足老年人高度需求的坐凳,建議高度為0.5-0.6米。同時考慮到冬天老年人的需求,部分原有石座椅增設木質隔條,增設木質靠背坐椅。
綠地內的主要園路、慢行道、園林建筑、服務設施等應提供多種標志和信息源。標志應設在各種殘疾人能夠識別的醒目位置。
導則要求內河沿線公共綠地內建筑入口均為無障礙入口,建筑入口均有出挑樓板作為雨棚,底層入口大門均不設置門檻,入口處提供專用無障礙坡道。內河沿線公共廁所應設置無障礙衛生間。公共部位走道凈寬最小處為1.5米,走道兩側沒有阻礙通行的障礙物,地面采用平整,防滑材料作面層;地面不同材料交界處提供專用無障礙坡道。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