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該村充分發揮生態、交通等優勢,以大路口新村建設為示范點,穩步推進村莊“綠亮美”建設,打造村落新景觀。先后開展家園清潔行動,開展立面整治、道路硬化、河道整治,實施清淤工程、亮化工程、美化工程,打造人工湖及建設生態科教園,經過幾年的努力,該村形成了以入口景觀—村民活動中心—花卉景觀—縣水保科教園景觀為軸線的露湖人文新景觀輪廓初現,一個漫山翠綠、花果飄香、環境優美、經濟發展、人文和諧的生態文明新露湖正漸次展現在河田大地上。生態文明村鎮的創建,推動了露湖村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生態產業的快速發展。2012年該村社會總產值達3125萬元,完成村財收入7.32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679元。
而有著九龍江源頭第一村美稱的龍巖市連城縣馮地村,海拔1200多米,全村89戶386人,耕地300多畝,山村面積1.1萬畝,林海環抱,民房錯落有致,清澈的山泉沿著小溪緩緩而流。過去該村守著“金飯碗”卻要“討飯吃”,村財收入低,群眾生活窮。黨的十七大以來,村兩委統一思想認識,針對該村實際,深入實施“生態立村”發展戰略,向生態要效益,利用戶均80多畝竹山的優勢,發展毛竹產業,實行科學種竹。全村僅毛竹一項年收入就達200萬元,人均5000多元。他們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鄉風文明,認真實施家園清潔行動,對山水田林路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實施自來水入戶,旱廁改建工程,制定村規民約、垃圾桶裝處理、村容村貌靚麗多姿,形成人與自然和諧,馮地村以建設“美麗村莊”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關注和肯定。連城縣文明辦為推進農村文明建設,因勢利導在該村推行提升素質工程,建好農家書屋、農民公園、農民運動場,發展農家樂旅游項目。該村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吸引力許多來自廈門、漳州等地自駕游客旅游觀光,成為廈門游客十大旅游目的地,尋九龍之源·嘗綠色美食·吸森林氧吧的好去處,該村先后獲得省級文明村、省級家園清潔行動示范村,2012年9月又獲得首批福建省生態文明村等稱號。
龍巖市武平縣在推進生態文明創建工作中,著力抓好“美麗鄉村”綜合示范點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水土流失治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相關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將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產業導向和生活方式融入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等各個環節之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為主、社會參與”的建設模式,上下聯動、城鄉共建,構建多元融資渠道,建立科學的督查、考核,推動“美麗鄉村”工程全面鋪開、快速推進,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武平特色、生態經濟發展、村容村貌整潔、生態環境優美、資源節約利用、公共服務健全、生態文化繁榮的“美麗鄉村”。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