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某位先哲說過:“世上不缺乏善行義舉,而是缺少能注視它們的眼睛。”現(xiàn)今中國社會出現(xiàn)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做好事的人往往得不到應有的禮遇,“好人”這個稱呼也被人與傻子劃上了等號,有些地方甚至出現(xiàn)了被救者不向施救者道一聲謝的情況。
揚善祛惡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倫理標準,一直是古今圣賢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而這些實踐善行的先賢們又作為社會的道德標桿,贏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推崇。但在物質文明的沖擊下,現(xiàn)代社會開始對善行變得麻木。一切向錢看齊,一切向利益看齊,這成了當下某些人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一旦形成,人就變成了追逐物欲的機器,內(nèi)在追求善與美的精神虛弱得奄奄一息。
更有甚者,這些人不但自己不為善,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么把行善者當作傻瓜,要么臆斷善行背后定有利益可圖。這不僅是世人的悲哀,更是文明的悲哀。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好人寒心善行絕跡,那么我們的精神世界將不再有一點生機,只剩下一片荒漠。
面對這種現(xiàn)象,善行義舉就好像保護我們精神家園的綠洲,理解和贊美就是它們賴以生存養(yǎng)分。因為行善的動力不僅僅是內(nèi)在的,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外界的鼓勵和支持,精神上的激勵往往比物質獎勵更受人歡迎。而作為一個旁觀者,能夠坦率贊美別人是一種修養(yǎng),也是一種美德。佛家有一種特殊的功德叫作“隨喜”,它要求修行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嘆善行,并要為行善人感到歡喜。相信對于普通人來說,這也應該是對待善意最基本要求。
當然,要坦率的贊美別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做到這點,一方面需要我們放低姿態(tài),要一日三省自身,把以往的傲慢和偏見通通扔掉,把滿的“瓶子”倒空。另一方面,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法,比如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在網(wǎng)上往往更能表達心中之情,隨手幾行字就能為社會提供正能量。而在關注別人善行的同時,也是對自己的鞭策和鼓勵,要知道在行善的道路上,自己其實并不孤單。
如何對待好人與善行,不但彰顯了一個國家文明程度,更在叩問一個名族的良心。讓我們用微笑面對善意,以贊美回應義舉,把我們的精神家園建設成一片美麗的森林。(唐思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10-22張國祥大愛行義舉捐資120余萬元行善助困
- 2012-09-25善行義舉震撼心靈
- 2012-09-10“最美農(nóng)婦”周英義舉感人至深 村民:救人非偶然
- 2012-08-23省直工委肯定省標準化院林京行善義舉
- 2012-07-16送水工高樓勇救輕生女 “閃電俠”義舉感動南平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