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武狀元奉旨建造江夏堂 古祠堂背后的人事、流年 2013-03-21 09:12? 詹文 崔曉旭?來源:東南網(wǎng)-海峽導(dǎo)報 我來說兩句 |
清明、祠堂、先祖。虔誠焚香祭拜的,不僅是一個姓氏的祖先。尋根問祖的,還有中華民族的文化。 |
東南網(wǎng)-海峽導(dǎo)報3月21日訊(記者 詹文 崔曉旭/文吳曉平/圖)“我們的根在這里。”廈門79歲的黃金火,指著身后一座103歲的祠堂說。老人嘴里的“根”,是一座祠堂,里面擺放著先人牌位。 盡管里面牌位上的先祖老人沒見過,老人的父親也沒見過。但每年清明,老人和海內(nèi)外的宗親們都會在祠堂里,虔誠祭拜。他們知道,這是黃氏祖先,黃家的魂。 清明、祠堂、先祖。虔誠焚香祭拜的,不僅是一個姓氏的祖先。尋根問祖的,還有中華民族的文化。 清明將至,本報即日推出這組“清明·尋根”系列報道,探尋廈門百年祠堂背后的人事、流年,以及現(xiàn)在的生存狀況。我們以期通過祠堂,尋找這座城市的人文脈絡(luò)。 黃氏宗親下南洋的出發(fā)地 黃金火嘴里黃氏宗親的“根”,是江夏堂。 黃金火,廈門江夏堂黃氏宗親會副秘書長。逢清明、中秋,他都會和其他黃氏宗親一道,到廈門江夏堂尋根省親。 江夏堂,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武狀元黃培松在1910年奉旨建造的宗祠,是黃氏廣大宗親“過臺灣”、“下南洋”的出發(fā)地,被譽(yù)為“廈門最具藝術(shù)價值的老建筑”。 “早些年,廈門周邊的很多黃氏農(nóng)民,放下鋤頭、扔下扁擔(dān),到江夏堂賒船票下南洋。”黃金火說,當(dāng)時人們下南洋得買船票,但只要姓黃的人過來,可以直接到江夏堂賒船票。 因此,通過江夏堂下南洋的宗親非常多,許多人后來尋根,都尋到了這里。 在黃金火的印象中,宗親尋根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有600多人前來,單單境外的黃氏宗親就組了好幾個團(tuán),幾百人從菲律賓、吉隆坡、金門、臺中跨海而來。 |
其它熱圖
相關(guān)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