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保障造福一方百姓
魚養起來了,支部把漁業作為主導產業,支部的作用也漸漸彰顯出來,村民陳福興是受益最多的。
2009年7月的一場洪水,將滄龍魚塘毀于一旦,全村造成經濟損失達1300多萬元。災后,縣、鄉、村積極組織災后自救,村委從縣上爭取200萬元的惠農貸款幫助恢復生產,陳福興因前期有不良記錄,沒能辦到貸款,對于恢復生產有難度,支部、合作社得知情況,組織社員前來幫忙,并預先提供16噸飼料給他使用,通過這些年的努力,陳福興已扭虧為盈,去年家里有了幾萬元的存款。“在養魚致富路上,我們不會丟下任何一個困難群眾。”村總支書記陳志明告訴記者。支部建立了“黨員+會員+農戶”結對幫扶機制,要求黨員與會員,黨員、會員與農戶結成幫帶對子。對黨員幫扶進行細化,實行星級管理,與年底考核掛鉤。
此外,支部牽頭,合作社主辦,圍繞魚成長周期,在會議室、池塘邊開展技術培訓;支部還特意為困難群眾量身定制養殖計劃,教授技術,統一購買魚苗、飼料,支部的保障,全村養殖戶在養魚成本上一戶至少可省1000余元。
機制靈活激活一支隊伍
村民陳志春每到捕魚時節是最忙的,因為他是捕撈隊負責人,全村的魚都要他來組織捕撈。
以前村里每到捕魚時節,大都是以打平伙為主,這就出現了大戶與小戶之間的利益問題,沒有維持多久,后來支部改變思路,以產量為標準,抽取一定的費用來補償小戶,但也沒有維持多久,最后村部還是決定把小戶組織起來成立專業捕撈隊伍,送去外地培訓,村里的魚以每公斤0.2元的價格,承包給他們捕撈,這樣一來,小戶們不僅可以養魚得到收入,還可通過捕魚得到至少3萬元的收入。
村里還因產業需要,形成了打育苗服務隊、運輸服務隊、銷售服務隊等,切實解決了村里的剩余勞動力。
村民養魚富了,村黨總支部書記陳志明覺得村委的決策是對的,激動地說,現在村財收入2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0299元. (沈昌培)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