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仇村落融冰:百年恩怨一朝息 兩代均娶冤家女 2013-03-04 09:17? 許鈸鈸 張素萍 吳嘉曉?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
只有打開心胸,開闊視野,與時俱進,才能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村莊。 |
通婚:沖破禁錮共同打拼 別人挨餓他家有糧 雖然兩村有“互不嫁娶”的禁錮,但張清泉的父母卻從“牽手”時起堅定地攜手走過五十余載。據介紹,張清泉的父親叫張水福,1906年生;母親吳省,1908年生。 1920年,張清泉的父親張水福年僅14歲,為了謀生,張水福前往漳州學裁縫做衣服。學徒期間,由于經常無端挨打,張水福無奈離開漳州遠赴南洋做人力車夫。數年后,張水福回國歸鄉,在媒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地地道道”的“大吳”女村民吳省,兩人喜結連理。不久,吳省生下長子張清其,也就是張清泉的大哥。隨后幾年,張水福依舊在南洋打工,每個月為家鄉的妻兒寄來生活費。 “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經常有孩子被偷或被搶,大哥出生后,父親擔心孩子安全,只好回國重新開始。”張清泉回憶,父親回到惠東后不再拉車,而是買了一部裁縫機并租下房子制售衣服,雖然收入微薄,但足以支撐起一個家庭。為了讓五個孩子吃得飽,父親先后打過數份工:裁縫師傅,沿街叫賣的肉販,甚至50多歲重新當學徒工學做水桶。 “那個年代,能吃得飽穿得暖就是幸福,很多家庭缺米少糧,不得不忍饑挨餓!”張清泉說,困難時期很多家庭抗不過去,而正是母親的堅強勤勞、父親的高瞻遠矚,使得五個孩子不僅全部生存了下來,家中男孩子還有書讀。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1952年前后,母親一個人挖了三口池塘栽種水稻,那一年惠東遭遇罕見的嚴酷災害,糧食受凍產量銳減,全村人沒有糧食可吃,而他家卻麥浪滾滾!“擔心麥穗被人偷割,我們還要輪流值守。” 轟動:一家兩代人 均娶“仇姓”女 1935年,張清泉的大哥張清其呱呱墜地,成為家中第一個孩子。父親張水福頗有眼光,決定栽培子女,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成大器。而事實上,張清其和張清泉確實做到了,前者成為福建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后者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成為惠安開成建筑職業中專學校黨支部副書記。 “新中國成立前后能考上高中的不多,能夠考上大學的更是寥寥無幾!”張清泉自豪地說,大哥張清其大學畢業后,由于成績優秀能力突出而留校教書育人,婚后全家遷至福州。 張清其大學畢業后,經父母安排與媒人介紹,與“大吳”女子吳秀妹相識并結為夫婦。“在上世紀60年代,‘張坑’和‘大吳’通婚的人慢慢多了起來,到我哥哥結婚那時候,一部分村民因私人恩怨仍心有芥蒂,少數村民已經逐漸看淡互不通婚的束縛。” 一家子兩代人,父親和長子分別娶了“大吳”的女子,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金婚:相濡以沫五十載 子孫滿堂享天倫 “從結婚到父親先走一步,50多年來,父親和母親雖然從未說過一句很浪漫或很甜蜜的話,但他們相濡以沫,共同度過新中國成立前的困難時期,也同享子孫繞膝的清閑晚年,其間有苦有甜有笑也有淚……”張清泉說,父親與母親婚齡50多年,即如今所謂的“金婚”,他們一生勤勤懇懇撫育兒女,夫婦相濡以沫共度時艱,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他一生。據介紹,張水福1984年去世,享年79歲;吳省1993年去世,享年84歲。 至于大哥張清其,張清泉說,大哥和大嫂結婚數十年,生活美滿,子女事業有成。2000年,大哥張清其去世,享年65歲。 “我們現在的生活,與時俱進地說是‘老有所居,老有所樂’,雖然平凡但很感恩……”張清泉噙著淚花說,年少時他也吃了不少苦,他趕上了新中國成立這個好時代,讓他可以拿起課本,從此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