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老建筑進深二三十米,樓高七八米,容積驚人。
曾經的商賈云集之地
“我生在這里、長在這里,五里街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過了。”家住永春八二三西路的劉建德先生聊起五里古街時思緒蹁躚。“自從我家祖上搬到這里,已經100多年了,家里賣過海產也賣過山貨,還出租過店面。五里街有‘七境十三柱’,大商小販都會到這里來作生意,以前這里可出名了。現在還有許多老建筑、老商鋪保留著原來的樣子……”
順著劉先生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的是一條10米左右寬的街上迎面矗立著兩排土木磚混結構的整齊古老騎樓,老店鋪和舊民房錯落有致地分布兩側。年代久遠的窗欞和斑駁陸離的店門,不經意地透露出古街3位數的年齡。
諳熟永春歷史的林志恩老先生告訴我們,古代永春最早的集市位于縣城西部的官田市,明末,官田市逐漸向西移,在“許港”岸邊以東地勢較高的豐岑頭,聚集成市,經世代經營,集市的范圍不斷擴大。到了清代,統一規劃建成街,即現存的古街。《永春縣志》記載:“清同治元年(1862),建豐岑頭街。”幾百年來,永安、三明等內陸的茶葉、香菇、筍干等山貨和閩南沿海的魚蝦鹽糖都在此聚集、流通,因此成為南來北往商賈的云集之地,也是閩南地區少見的山海貨交易中心。
林志恩稱,“古五里街市場,是山區鄰縣德化、大田、永安、三明、尤溪、漳平的山貨通過人工肩挑,來五里街,再用木船運至泉州、南安、晉江及海外等地販賣;另一路是把鹽、海產品、布匹等貨物,通過‘溪舟船’纖夫拉運到許港上岸,而后挑運到山區內地各縣出售。”
現在看五里古街,僅剩下從華巖寺到西安村新嶺頭不足1公里的長度。兩層的騎樓內,店鋪、庫倉林立,雖然它們看起來老舊,但是從建筑外觀上,仍能看出早時這些建筑的規格較大,頗有氣勢。我們繞到騎樓商鋪的后面,發現有些店鋪進深可達二三十米,樓高有七八米,容積驚人,依稀可見當年這里商賈云集、游人如織的繁華景象。
“據說,在上個世紀初,在馬來西亞有一條建造得和五里街中街(大同路)幾乎一模一樣的路,有人說馬來西亞的這條路是閩籍華僑修建的。清末民初,永春五里街的生意甚至還做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去,當時五里街的影響力由此可想而知。”劉建德先生說。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