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農村學生家長外出務工多、留守兒童多的問題,將樂縣于2007年實施“農村中小學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較好地解決了全縣11個鄉鎮16所中小學3100多名寄宿學生吃、住問題,引起社會廣泛好評,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2012年春季開始,將樂縣在原有基礎上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幸福成長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物質幫扶與精神關愛并重。為每所農村寄宿學校配備“一房五室”:一是建洗衣房,配備3臺以上全自動洗衣機;二是建心語室,各校設立心語室,確定一名心理健康教師,幫助學生在溫馨的環境下化解心理矛盾;三是建衛生健康室,配好基本設備和藥品,為學生提供日常保健,聘請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對學生進行身體檢查、治療,開展衛生防疫和保健講座;四是建活動室,利用現有音樂、舞蹈、美術等功能室,添置電視、棋牌等設施,開展器樂、民間舞蹈、手工刺繡、演講技巧等活動,為寄宿生、留守孩及小學低齡學生提供課外活動場地,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課外活動項目;五是建“親情聯系”室,內設網絡視頻10臺、電話2部,每月讓每位留守兒童與父母通電話、視頻聊天一次,加強學生與家長的情感交流,培養親情;六是建閱覽室,定期更換與充實讀物,加強對學生的讀書指導,結合課堂教學和興趣愛好,推薦閱讀書目,并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撰寫讀書心得。
二是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并重。全縣各鄉(鎮)本著便于學生勞作和安全管理的原則,按每校不少于10畝的標準,在學校附近提供連片、立地條件好、排灌方便的耕地作為學生的勞動技能培訓基地。縣農業部門負責對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進行技術指導和必要的物資支持。各鄉(鎮)農技站站長擔任學生勞動技能培訓校外輔導員,負責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訓、指導。教育局建立了“學生勞動技能培訓基地種植情況”監督機制,各校每月報告勞動技能培訓基地種植情況,內容包括基地蔬菜種植情況、學生勞動鍛煉情況、蔬菜收獲豐富餐桌情況等。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到基地參加勞動實踐,初中學生每周參加2次以上勞動,小學三年級以上學生每周參加1次以上勞動。
三是監管監護與親情溫暖并重。生活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一起聊天、談心、活動,與其班主任、課任教師溝通,了解學生在課堂的表現,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及時向其家長反饋和做好學生成長記錄。為每一名寄宿生進行“幸福成長記錄”,每周與所負責照管的學生進行談心,每旬與家長聯系一次,做到了“起居飲食細致照料,生病時及時看護送醫,寂寞時談天談心”,給孩子們以家庭的溫暖。由教師志愿者任留守兒童、小學低齡學生的“愛心家長”,做到“四個一”:每月一次親情聯系電話、每學期送一本課外讀物、每學期陪伴一次活動、每年過一次生日。
四是學校管理與社會教育并重。加強學校管理。各校從現有教師中挑選有責任心、熱心于生管和食堂工作,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師擔任學校生管教師和食堂管理人員。100人以上寄宿生配備4名生管教師和2名食堂工作人員。聘請2名炊事員、1名衛生保潔員。今年5月開始200名以上寄宿生農村學校再增加2名生管教師,增加2名生活輔助員。生管和食堂管理教師享受一線教學崗位教師的待遇,單列評聘中、高級職稱,每年劃出10%先進教師的比例表彰優秀生管教師。推動社會關愛。聘請“五老”(老干部、老專家、老軍人、老教師、老模范)、企業界愛心人士和社會志愿者為義務輔導員,對周末、假期返村的學生進行思想動態的跟蹤管理;各鄉鎮組織干部和社會志愿者、愛心人士等代理寄宿生、留守兒童的“愛心家長”,做到“四知曉”和“四溝通”?!八闹獣浴保褐鋫€人、家庭、班級和教師情況;“四溝通”:與寄宿生、留守孩父母(或代管人)、教師及本人溝通。全縣目前共有953位“愛心家長”與1042名留守兒童結成對子,已聘請132位“五老”作為代理家長或義務輔導員,為學生幸福成長提供優質的家長式服務。(將樂縣文明辦)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