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縣秀峰鄉地處平和縣西北部,是處于閩粵兩省三縣交界的一個山區鄉。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農民不斷增多,大量未成年人成為了留守兒童,占到了全鄉青少年的80%以上。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親情呵護和有效的家庭監護,容易發生心靈受傷害、權益受侵害等問題。秀峰鄉黨委政府把加強留守兒童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全面、全程、全員性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幫扶工作,切實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主要做法是:
一是深入調查摸底。年初對全鄉1236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摸底,大多數父母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孩子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最高,為78%;與親戚等人生活在一起或寄養在別人家里,占16.2%。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和父母分離,存在“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和自信心,學習成績差、不良行為多、厭學傾向嚴重等諸多問題。有68%的留守兒童覺得學習有困難且容易放棄,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中“名列前茅”的僅占7.5%,處于“中上游”的占36.8%,成績“一般”的占40.9%,“不太好”的人數占14.1%,整體學習狀況不容樂觀。調查還發現,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心照顧,親情與管束明顯缺位,有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叛逆、自私傾向。
二是細化幫扶措施。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該鄉深入分析問題原因,多措并舉進行關愛幫扶。1、捐資助學。建立“流動人口愛心幫扶基金”,對生活困難的留守兒童開展捐資助學行動,按實際調查情況直接給予經濟支持,資助標準200元至1000元。為學習優秀或取得成績進步的留守兒童設立獎學項目,標準為200元至500元,鼓勵他們刻苦學習、勤勉向上。2、結對幫扶。鄉綜治辦、計生辦、派出所、團委、婦聯等部門以“大手牽小手 愛心助成長”為主題,聯合舉辦結對幫扶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志愿服務行動,成立“幸福——教育”學習志愿服務隊。首批20名問題留守少年兒童和困難留守少年兒童與由鄉政府機關青年干部組成的青年志愿者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志愿者和幫扶對象共同填寫“愛心服務卡”,通過談心、贈送學習用品、關愛日常生活、聯絡家長等方式,為他們提學習成績、暖心靈世界、保合法權益、助健康成長。3、親情呵護。每個學校都開通“親情熱線”,接受留守兒童傾吐心聲,同時加強家校聯系,共同管理和照顧學生的學習生活。
三是形成關愛網絡。全鄉上下積極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網絡,共同拒絕未成年人犯罪。以學校為陣地,選派多名優秀的派出所民警擔任法制副校長,通過開展學法用法征文、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法制進校園等形式,將法律知識深入淺出地融入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中。以家庭為基礎,借家長會之機,開展“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等活動,為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鞏固家庭保護屏障。以投入為保障,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圖書室、活動室,配備大量的文體器材,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多渠道發動社會各界人士為留守兒童捐贈書本1.5萬冊,捐資助學、獎學獎教基金18萬元,為留守兒童的學習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由黨政主導、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強有力工作,秀峰鄉進一步完善了社會、學校、家庭、職能部門四位一體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網絡,促進社會各界更加關注、關心、關愛和幫扶農村留守兒童,取得了良好成效。2012年初考成績由去年的同類校倒數第二提高到今年同類校第二名,中考成績比往年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全鄉中學輟學率控制在3%以下,小學輟學率控制在1%以下。自去年以來,全鄉實現青少年“零犯罪”,各中小學沒有發生打架斗毆事件,社會更加安定穩定,留守兒童的社會生活環境更加文明和諧。
(平和縣文明辦、秀峰鄉)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