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是良性教育生態的保障
■儲朝暉
如果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長期以來,家庭都是孩子人生所經歷的第一所學校,改變也就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如果從世界發展趨勢來說,從義務教育作為世界各國政府應盡的義務成為一種共識后,將小孩交給實施義務教育的公共學校也就成為主流的選擇,即是主流就不能完全堵住非主流,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和日本當初有關義務教育的法律都不認可在家上學,后來隨著“在家上學”潮流的發展都放開了許可的口子的原因所在。
在這樣一個縱橫比較的坐標中可以看出,在家上學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走向“桃花源”的路徑,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的正是原本教育的回歸,或是家庭教育在新的情境下的發展和創新,是由單一教育向多元多樣的教育的回歸,世界上這股潮流的主導價值取向是建立以孩子為中心的學校。
當然,這是理想主義者的追求。現實往往是“骨感”的:激烈的就業競爭,在家上學的成本極高,專業教師的缺乏,孩子天性的極度復雜性,認知的誤區對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想實現的障礙……因而,有決心這樣做的家長要意識到這是在人類認知尚不完全的領域的創新,要有遭遇挫折、付出成本的心理準備。
正因為如此,社會上對這些人的探索性行為,不能以刻板的觀念評價,例如城市教育一定優于鄉村教育,考高分就是好學生,上大學才是成功的教育路徑,等等。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自主性的發育、對自然的興趣、對社會問題的感知又何嘗不是教育?何謂優質教育,的確可以有一般的普適標準,然而最終要看是否適合于某個具體孩子的特定發展階段的特定需要。
也正因為如此,社會不急于對“桃花源式”教育下定論,給這樣的探索以適當的空間與包容,就會使單一的教育生長出多樣性,就會使單一的評價向多元轉變,就會讓更多不自主的人變得自主。他們的作為本身增加了教育的多樣性,也為其他公共教育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參照。多種形式、多樣性的學校本身是形成教育良性生態的前提和保障。■陳寶泉(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1-22武漢7家庭自辦桃花源式教育 深山下讀四書五經
- 2013-01-15泉港區啟動"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書教育活動
- 2013-01-10福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 2013-01-09南安市聯星中學開展道路文明交通安全教育活動
- 2013-01-08熊秀梅:走進科學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