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給“桃花源式”教育適當的空間與包容,就會使單一的教育生長出多樣性,就會使單一的評價向多元轉變。多種形式、多樣性的學校本身是形成教育良性生態的前提和保障。
正視家長焦慮 學校多加反思
■陳寶泉
武漢這幾位家長坦言,此舉是因為對公共教育失去信心,想摸索保護孩子們的教育之路。有網友評論,這是拿孩子的前程賭博,私塾式教育、在家上學遠不適應當下社會成員所需素質。筆者也認為,現代社會要求人的一生要不斷適應新環境,教育目的是讓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順暢融入社會。小孩子要學會合群,許多知識、能力的培養要在設定的集體環境中完成。個人學問再大也不能取代學校,取代有專業資質的教師群體。
從深層次說,此次逃離事件像一面鏡子,映射出當前我們公共教育的弊端和相當一部分家長的憂慮,學校必須對此高度重視,并深刻反思。
拿學前教育來說,送孩子上幼兒園本意是選一個比家里更好的環境,讓孩子安全、健康、快樂地成長。幼兒階段的學習主要是通過玩耍、游戲、模仿等適合幼童發育階段的方式愉快開展;通過集體生活養成好習慣。可目前不少幼兒園把小學課程內的語文、數學、外語搬來,個別從業者甚至體罰幼兒,這樣如何令人放心?中小學教育值得反思的是,應試偏向不僅把孩子、家長搞辛苦,更把人訓練得功利、短視,談何健全人格培養?瞄準考試、考級的繁重課業和訓練,擠掉了必要的體育、勞動、藝術教育與興趣閱讀,談何全面發展?教育界主張的小班教學、課堂討論、探索實踐、勞動能力訓練久推不動,對于自然、社會、家鄉這些生存發展本源的認知和思索無從談起,遑論創新潛質?長此以往,我們民族的競爭力會提升還是下降?
從這面鏡子我們看到,對于公共教育的改進,要釜低抽薪,而非揚揚止沸。公共教育被詬病有自身問題,更有著深厚社會基礎。當一個社會的功利傾向膨脹到不顧長遠時,自然會左右教育偏離本源。革除教育弊端須從改革一些社會基本制度,化解某些社會基本矛盾入手,比如改革人才評價標準、縮小階層差距、尊重勞動者、推進公平正義、遏制低俗傳媒。教育也須建立家長參與改革的機制。對于社會弊端,是逃避還是付出努力參與變革?我們需要的是后一種選擇,而且不能再等下去,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1-22武漢7家庭自辦桃花源式教育 深山下讀四書五經
- 2013-01-15泉港區啟動"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書教育活動
- 2013-01-10福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 2013-01-09南安市聯星中學開展道路文明交通安全教育活動
- 2013-01-08熊秀梅:走進科學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