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意義在于反思
北京晨報:那么是否可以說“桃花源”式教育沒有可取之處呢?
孟繁華:倒也未必,比如說,在保護人的天性上,確實有一定的好處,特別是在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模式還存在許多問題的狀況下。但是這并不代表“桃花源”式教育是值得追求的教育方式,盲目追求“桃花源”式教育實際上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北京晨報:那么如何看待“桃花源”式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的關系呢?
孟繁華:我覺得“桃花源”式教育其實也是在倒逼現在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敦促我們反思現行的學校教育?,F在的學校教育確實問題很多,比如應試教育,單一的評價模式,對學生天性的壓制,對個性、創造力、獨立思維的束縛等。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推進教育改革,推行素質教育,滿足多樣化教育的要求。我想,“桃花源”式教育的重要意義應該在這里,而不是說欣賞這種教育模式本身。
“在家上學”
并非主流
北京晨報:有資料顯示,在國外,類似于“在家上學”的現象也很多,您怎么看?
孟繁華:特殊的現象永遠存在,比如說一些特殊的情況,孩子不能適應學校的環境等,但是在任何國家,這都不是主流,按照比例來說,都是極少數。并且個人的教育要適應社會,需要一系列的社會環境、體系配合,對于教育者的要求自然也不低,不可能大范圍的適用。
北京晨報: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發達,個人獲得教育資源并不難,“桃花源”式教育是否可能在未來成為一種可行模式?
孟繁華:恰恰相反,信息時代信息爆炸,可能一個人很容易在網絡中獲得信息,但是對知識的深刻理解、體驗、感悟卻不容易從網絡上搜索到。而且因為信息太多,反而可能會更難獲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信息時代,要跟上社會的腳步,更需要專業的學校教育。
北京晨報:也有人認為,現代教育注重通識教育,而個人式的教育更容易實現博雅教育,是否如此?
孟繁華:現在我們的教育模式確實在很多方面不足,事實上,現在已經開始重視對學生天性、個性等方面的教育。而且,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并不矛盾,不存在只能重視一個的問題。通識教育毫無疑問是需要的,在這個之上,追求博雅教育當然也沒問題。所以,問題不在于去此適彼,而在于如何努力推動我們的教育模式的轉變,讓學校教育更加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更加彰顯人的個性,而非壓制。(記者周懷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1-22武漢7家庭自辦桃花源式教育 深山下讀四書五經
- 2013-01-15泉港區啟動"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書教育活動
- 2013-01-10福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 2013-01-09南安市聯星中學開展道路文明交通安全教育活動
- 2013-01-08熊秀梅:走進科學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