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之一,從古到今中國人是最講究吃的,菜肴品種之豐富,烹調過程之復雜,菜式制作之精美,是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媲美的。現如今,許多中國人吃飯講究的已不僅僅是美味,而是檔次、環境,要的是面子、排場。呼朋喚友吃飯喝酒,是當今相當一部分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一旦有他人在場,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便開始作祟:絕不能被人視為小氣!于是乎,不管人多人少、胃口大小,菜肴一點一大桌。吃飯重在面子,餐桌成了秀場,飲食文化成了面子文化。
很多時候,大家請客吃飯總是講究面子,菜要好,飯要足,點菜并非按需而行,而是必須要剩下一些才行,吃不完不要緊,如果不夠吃就顯得沒面子。面對吃不完東西,請客的人、被請的人,都在擔心面子問題,覺得打包帶走在面子上過不去,于是浪費飯菜反倒成了習慣,打包節約反而成了異類。正因為很多人吃飯要面子,點菜超過實際所需,使得大量的美味佳肴就被扔進了垃圾桶,所造成的浪費相當驚人。據中國農業大學調查,僅餐飲業每年倒掉的糧食就可以養活兩億人。鋪張浪費不僅給個人、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更使我國水、電力、礦產、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匱乏加劇,給國人的生存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說:“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國人富裕起來之后,認為有用不完的資源、吃不完的食物,有的人點起菜來是“貪得無厭”,有的人重排場,覺得高檔餐館、飯菜、煙酒等都是身份的象征,請客要不大手筆就會讓人覺得小氣。這些行為,都是“社會財富”觀念的淡薄,錢是自己出的,但是食物資源是全社會的。其實,節約才是最好的面子,倡導餐桌文明,進行理性消費,這個行為才是真正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勞動果實的一個文明習慣。
終結餐桌浪費,樹立餐桌文明,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能夠放下“面子”,不求排場,按需點餐,過量打包。“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文明用餐不僅是節約的問題,更是對勞動者的尊重,對幸福生活的珍視,更是現代社會文明的一個縮影。(李子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1-15三明八中開展“文明餐桌行動”主題宣傳教育
- 2013-01-14向“文明餐桌行動示范單位”授牌
- 2012-12-28福建“兩節”期間治理餐桌污染送安全
- 2012-12-21文明餐桌
- 2012-12-04餐桌上的“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