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會日前成立社會監督委員會。據了解,紅會社會監督委員會委員主要邀請具有深厚專業背景、廣泛社會影響力,熱心公益事業的知名人士和志愿者代表擔任。(12月9日《京華時報》)
紅會作為公益機構,應該接受社會的監督,成立一個委員會來監督自己,展現出了積極進步的姿態。我們看到,近幾年,特別是經歷“郭美美”事件之后,進行了不少改革。不過類似監督委員會的事情,實際效果如何,還要靠時間和實踐檢驗。
15個委員是來自各界有專業背景、社會影響力的代表,雖然紅會如何遴選委員,又將如何全力保障社會監督委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為監督委員會開展工作提供一切便利條件,我們不得而知,但相信委員們會愛惜羽毛、本著為社會負責的態度來監督。不過,紅會在選擇委員上有很大的權力,而公眾又沒能參與其中,首先可能使紅會此舉打折,在人情味兒特別濃的現在,委員受邀而來,在“適當”時候會否賣個面子,給個機會和一些時間“緩緩”,也是值得懷疑的。
另外,知名人士往往是“繁忙”人士,能否抽出時間監督恐怕都成問題,再者,委員會也不過15個人,而紅會一年收到的捐款捐物價值往往達數十億元,即使委員們想監督也會是有心無力,至多在大的層面上把關,或給些建議、參與討論之類。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魔鬼往往藏在細節中,紅會要取信于人,就有必要在細節上下工夫,事無巨細一一羅列。
去年7月31日紅會上線運行捐贈信息發布平臺,本來應成為挽救公信的有力舉措,但反而引來更多的討伐。如搞錯日期,在玉樹地震前半個月,一些明星的捐款就已經到位;其中有不少1毛、1分的捐款;李連杰單次超200萬的捐款變成區區幾百元;成龍捐1毛……類似事情如果再度發生,或再出現一些天價餐、郭美美之類的問題,不但紅會自身會陷入更深的危機中,而且還可能把委員們“拉下水”。
因此,成立社會監督委員會之外,還應把接受的捐贈和工作一五一十地付之于公眾,讓每個公眾都能進行監督。(毛忠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17我選擇 我快樂(紅會版)
- 2012-06-08紅十字會副會長:紅會應成社會組織改革示范
- 2012-06-07紅會稱個人捐款減少因無重大災害 與郭美美無關
- 2012-05-29紅會副會長:“郭美美事件”推動公益組織改革
- 2012-05-11省紅會倡議捐助貧困重癥婦女 用于兩癌重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