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地區相比,南京補課學生的面更廣更大。這是南京學生身體素質在全省排名倒數的重要原因之一。”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主任王宗平說。
到2012年,江蘇省的這一做法已經實行了5年,從測試的結果看,學生的體質狀況呈現穩步提升的態勢。東南大學對本校全國各地生源的大一新生進行測試,結果顯示,江蘇省生源的學生體質狀況明顯高于其他省份,但該校體育部主任蔡曉波認為,在過重的課業負擔、補習風潮、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方式等的圍攻下,單靠這種倒逼機制,顯得有些勢單力薄。
要讓這種倒逼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僅從項目設計、操作流程上進行細枝末節的完善與改進恐怕收效不大,而要在關聯命題上做文章。有專家提出,既然應試和體育鍛煉始終在搶奪學生的時間,不如換一種思路,將體育也納入應試的范圍。
實際上,很多地方將體育納入中考,對于促使初中學校重視體育工作、重視學生體質產生了很好的導向作用。江蘇省全省體質健康監測的結果表明,初三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明顯好于其他年級。但要將體育納入高考,目前看來仍是困難重重。采訪中,有專家表示,僅靠畢業時體育考試的臨門一腳很難反映學生體質的真實狀況,而通過體質監測的方式則要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監測點,實施起來比較困難。盡管關山萬重,一些小范圍的實驗已經悄然進行,比如一些重點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已經將體質測試納入其中。
往上走,高校里學生體質狀況也不盡如人意。南京理工大學王宗平教授等認為,高校也應該建立相關的測試體系,跟蹤監測大學四年里學生的體質狀況,可以考慮將學生的體育成績、體質狀況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對高校體育教師工作的績效考核,納入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制定大學生畢業體能合格標準,使大學生始終關注自己的體質狀況,加強體育鍛煉。
近日,由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體育總局四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學校整體工作的評價體系。報告中指出:“教育部將組織制訂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和高等職業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并適時組織開展高等學校體育工作評估。”江蘇省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借鑒江蘇省的經驗,教育部從2012年開始,對教育部直屬高校大一新生身體素質也進行了測試。
2012屆大運會“校長杯”評審規則的修改,也體現了這一導向。始于1988年的“校長杯”,從本屆開始增至40個獲獎名額,評選方式也作了改變。大運會競賽成績不再是唯一標準,只占總分的70%,參加大運會科學論文報告會的高校教師獲獎成績占總分的10%,學校體育工作成績占總分的20%。此舉是為了鼓勵高校不僅做好競技體育工作,也要做好群眾體育工作,增強學生體質。
如果體育進入高考,如果所有自主招生的學校都像清華大學一樣進行體質測試,如果大學生體質狀況進入本科高校教學評估,如果全社會都意識到學生體質下降問題的嚴重性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或許,就用不著江蘇省這樣的倒逼機制了。(實習生劉博智 記者 李小偉 汪瑞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1-07高校須采取強力措施提升學生體質
- 2013-01-07學生體質排名別總是“缺啥補啥”
- 2013-01-07學生體質下降,責任在誰?
- 2013-01-07新華網評:對學生體質排名能“治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