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紅文藝志愿服務隊義務教兒童學唱薌劇。
東南網-福建日報12月24日訊(東南網記者 李琰之 通訊員 張新明韓樹根) 2000年建成的漳州市薌城區南坑街道群裕社區,是政府為解決城市低收入者住房困難而建的居民小區。這里,從一個老弱病殘居民較多的社區,到獲評2011年全國文明單位,這背后,群裕社區“夕陽紅”文藝志愿服務隊功不可沒。
社區文化積極的建設者
2004年,為了宣傳計生政策,時年70歲的陳太周老人,義務為社區當起了計生協會專職副會長。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陳太周決定以演出的形式講政策。這之后,越來越多的離退休老人被吸引到志愿服務行列來。隨著志愿者的增加,2009年,老人們正式組建了“夕陽紅”文藝志愿服務隊。
4年來,志愿服務隊已經發展到了現在的30多名。服務內容更是從最初單純的政策宣傳,發展到現在組織健身、舞蹈、薌劇、器樂等不同類型的群眾文化活動。
“如今在群裕社區,舉辦一臺宣傳演出,一個星期就可以彩排完成。” 群裕社區書記賴忠山說道。志愿服務隊不僅豐富了社區的娛樂生活,也促進了鄰里的認識,“以前居民住了大半輩子彼此不認識,現在來看一次演出,就能認識不少厝邊”。
傳統文化堅定的守望者
每逢民族傳統節慶日,志愿者們都會開展各種文藝活動。 12月21日晚上,群裕社區內,志愿者們正忙著開網絡春晚的節目籌備會。去年他們就成功舉辦了社區“紅紅火火過大年”的網絡春晚。晚會的志愿者演員大都是已退休的大媽大爺,最大的77歲,最小的50多歲。然而,他們的表演絲毫不遜于年輕人的活力。激情的薌劇說唱《過大年頌黨恩》讓居民拍手稱好:“有漳州的年味,好!”今年的節目籌備,甚至吸引了社區外的文藝隊慕名來報名,老年大學的京劇班成員也說要來參加表演。
志愿者們還免費招收社區居民子女學唱民樂演奏或薌劇等,每周定期教唱。幾年時間過去了,參加學習的孩子如今也已有20多人。
熱心執著的奉獻者
陳太周今年已經78歲,兩腳長有骨刺,骨膜磨損嚴重,醫生建議少走路、多休息,但陳太周還是閑不住。居民們稱他是“最稱職的社區志愿者”。
60多歲的關志標懂電工,每一次表演,他都提前到現場,搬音箱、道具,調試擴音器等等。
退休護士孫玲莉,從2009年開始至今,堅持每天義務指導廣場舞、太極劍。在她的帶領下,廣場隊伍由原來的9名發展到了現在的近百人。
……
志愿者們灑下汗水付出努力,開啟了一扇和諧豐富的社區文化窗口。
了解更多海西志愿者風采,請登錄福建文明風網站(www.caoliu14.com)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